基层广播电视台作品创优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基层广播电视台作品创优浅议

娜仁托雅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 015300


  摘要:对于基层广播电视台来说,创新创优是提高媒体影响力、提升采编播队伍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展示新闻传播效果、是否高质量完成宣传报道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高低、打造基层广播电视台节目品牌影响力的最佳手段。创优要优中选优,找准角度把好选题关;要突出思想性,从“小”新闻中挖掘大主题;要注重创新性,创新让新闻作品常新。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思想性;创新性

  创优,顾名思义,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一项具有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其在题材的选择、表现形式还是最终呈现出的制作水准和艺术理念方面都需要既体现出作品的整体性,也要展现其独特的地域性。一部优秀的创优作品,一定具有观点新颖、体裁创新、特色鲜明、尽量制作等诸多特点。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在创优实践工作中收获的经验与体会,来谈谈该如何在基础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中创优的心得。

  一、创优要优中选优,找准角度把好选题关

  新闻作品,内容为王。完成创作新闻作品,把好选题关至关重要。在创优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章写的气势磅礴、精彩纷呈,但仔细分析,发觉既缺乏独立的思想性,更没有广泛的社会性;既不发人深思,更无借鉴价值。此类作品选题平平,华而不实,自然与优秀差之甚远。反观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选题角度精准,个性突出、见解独到、魅力独特。

  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由信阳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广播长消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纵论信阳超级杂交稻》,荣获了当年新闻奖评选一等奖。在这部作品中,音响资料占据全文的五分之三以上,且其影响素材全部为被采访者袁隆平本人的声音,这种形式将受众带入新闻事件当中,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人物之间的距离。对于大多数广播作品而言,单一的音响素材往往会导致作品枯燥乏味,成为作品的致命弱点,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纵论信阳超级杂交稻》这篇作品却正是因为仅有一个声音而显得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身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光环的新闻人物,袁隆平自身具有诸多吸引受众的新闻点,他来到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省对“种三产四”超级杂交水稻丰产工程进行考察这一新闻事件,本身就受到了诸多受众的关注。人物独特、事件独特,声音素材珍贵,决定了作品本身的独特吸引力。

  但该作品并未对核心新闻人物着墨过多,而将视线集中在袁隆平点评杂交水稻种植这一新闻现场。在采访过程中,作者观察细致、思考周密。从收集的四个多小时现场素材中,精心截选了三分钟音响,分成七段,贯穿作品始终。这七段音响,意思层层递进,主题逐渐凸显。例如作品中收录了袁隆平在现场的评价:“原来认为河南不是个水稻主产省,哪知道信阳有这么大面积而且产量这么高,我估计以市为单位的话你们是全国第一的。是NO.1”。再如,“在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是澳大利亚,有二三百万亩,平均产量660多公斤。印度,是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有6亿多亩,单产只有200公斤。信阳的超级杂交稻今年是500万亩,是澳大利亚的一倍啊!而且万亩片大部分亩产可以上到700公斤的水平,那不得了。”最后,作品引用袁隆平这样一段话结尾:“我希望信阳能够率先突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标。大有希望!”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是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三期目标,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突破,而提高水稻单产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信阳超级杂交稻种植放在全国、世界范围纵横比较、点评,其意深远。

  该作品选题精准,切入角度小而精,一问一答,一评一述,一赞一叹,每一桥段皆紧扣主题、层次清晰。短短四分钟的长消息,却将国家战略部署、世界粮食安全等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重要事件有效准确的传达给受众,引发他们对于民生事件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1]

  二、突出思想性,创优应从“小”新闻中挖掘大主题

  新闻无处不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时刻都在发生。作为发现、制作、传达新闻的主体,需要新闻工作凭借敏锐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积极活跃的新闻创造力来发掘“小”新闻中的大主题,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眼力、脑力、脚力、笔力。

  信阳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一篇另广播长消息《大别山下洋农民》同样获得了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其用颇具亮点的新颖角度简述了一位日本农民来到中国河南并承包土地种田的故事。在新媒体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故事虽不算大,但也是一个颇吸引人眼球的新鲜事,但如何能在这样的小故事中挖掘其背后较有内涵的新闻主题和新闻亮点,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动一番脑筋了。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已经发展了40年时间,在这四十年中我国农村地区始终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资金”不断出现外流严重的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借用一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外国农民的事迹,引出信阳一些区县通过积极大胆的探索来吸引资源反哺农村地区力求实现双赢。同时,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人才、技术、资金与先进的管理理念、高效的生产方式的改革实践制作成新闻来引发受众的思考,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在这篇新闻作品中,作者没有停留在新闻表面浅尝辄止,而是不断开挖纵深探索,结合多个具有冲突性质的事件将主题一步步呈现至受众面前。例如日本农民刚来河南时,其与村民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矛盾,再到合作过程中因文化、观念、目标不同出现的种种分歧;以及当地种田能手与农场主展开技术比赛,精耕细作与传统种植优劣对比;是施肥量产还是自然耕种等等事件交集成颇具戏剧性的思想花火,使作品的每一个片段都充满着戏剧性。这样的作品在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急需新的改革方式的同时,也表达了引人深思的社会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观点。[2]

  一部不到1200字、不足4分鐘的广播作品,却带给了听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最重要的并不是作品的长短或是否运用了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新闻工作者挖掘新闻事件背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内涵来彰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才能穿透新闻事件的表面指向最本质的内涵,同时给予受众一定的启发、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此新闻才有了更高的价值,而这正是优秀新闻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创优的核心主旨。

 参考文献:

[1]马涛.关于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4(06):162.

[2]范家慧,龙飞.探究基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改革[J].西部广播电视,2017(0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