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论 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

赵华伦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85

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众生活的疾苦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怀和仁爱精神。

关键字:杜甫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公元712-770)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公元755-763),故其诗歌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揭露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现作者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尽管作者自己的屋子破烂不堪,“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杜甫还在心忧天下寒士,担心天下人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只要天下寒士有房子住了,自己苦一点算什么?“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心系国家,与国家同喜同悲。公元756年6月,安史叛军攻下唐朝首都长安,公元757年3月,杜甫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山河破碎,致使诗人看到了春草落泪,听到了鸟叫伤心。这首诗充分放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高尚情怀。

公元756年冬,唐军在陈陶与安史叛军激战,惨败,死人四五万。诗人满怀悲愤,写下《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战后,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仿佛天地都在沉痛哀悼死去的战士。体现了诗人悲痛的心情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胡兵奢望用残忍与血腥来征服长安人民,然而适得其反,“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对朝廷寄予的厚望,希望朝廷早日发兵,把叛军赶走。

2、杜甫的诗歌反映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由于安史之乱,官兵阵亡,朝廷大量征兵,年轻的男子都去充军了,最后连老翁和老妪都不放过。《石壕吏》就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差役半夜取捉人充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是多么地嚣张、跋扈,怒斥着老妇人;老妇人悲切切哭述着家事,多么地可怜。“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都去充军了,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了。痛心啊!再看看家里的生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儿媳妇没有改嫁,可是连一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生活何其苦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差役走了,没有说话声音了,只听得隐隐约约的哭泣声。谁在哭?儿媳在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离开的时候,只与老翁告别,老妪已被捉去充军了。何其悲也!这一家人,三个儿子去充军,两个已经战死,最后连老妇人也被抓去充军了。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家如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这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天宝(公元742-756)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频繁用兵。这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公元751年4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大败,士卒死六万余人。为了补充兵源,朝廷招募、抓捕青壮年男子入伍。杜甫的《兵车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一队队被捉来的穷苦壮丁,换上军装,配上弓箭,被押着开赴战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爹娘父母妻儿老小,牵着亲人的衣襟,顿足捶胸,拦道痛哭,哭声直冲霄汉。车马兵卒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淹没了咸阳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十五岁就去充军了,到了四十还在驻守边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连年征战,士卒血流成河,白骨露于野,可是朝廷执意开发边疆的意志不改,穷兵黩武,这正是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天地荒芜的根源。诗人对统治者提出了大胆的批评,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之情。

3、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的腐朽和百姓生活的疾苦。

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诗人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出自这首诗,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这首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诗人作《丽人行》。该诗先描写曲江畔踏青丽人之多,体态之娴雅,衣着之华丽:“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随后写美食之色、香、味以及所用器皿之精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如此之美食,这些丽人们仍然厌饫、且久久不动筷子,同时皇室的御厨房仍在络绎不断地送来更精美的山珍海味。最后写杨国忠骑马而来,不经通报,直接下马入帐,与丽人作乐:“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整首诗通过描写杨贵妃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骄纵荒淫的生活,从而反应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4、杜甫诗歌体现出诗人的仁爱之心

杜甫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其诗歌的各个方面。诗人在《前出塞》中写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用兵打仗,只要能取得胜利,就尽可能不要多杀人;驻守边疆,只要能遏制敌人的入侵,也没必要非大量地杀人。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

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又呈吴郎》是这期间所作。“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屋前有枣树,西邻的寡妇常来打枣,考虑到寡妇打别人家的枣本来就心怀恐惧,所以诗人从不干涉,并且表现得特别亲善,好让她安心打枣。可见诗人是多么地善良,富有爱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由一个寡妇扑枣,联想到了整个国家,不禁“泪盈巾”。作者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体恤民情的高尚情怀跃然纸上。


杜甫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仁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