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高段英语课堂讨论效率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提升小学高段英语课堂讨论效率的实践研究

金叶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湖滨小学 312256

一、课题的提出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小学高段英语公开课都流行“课堂讨论”,以为只要转过身去就是合作学习,其实更多的情况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如何评价这种“讨论热”,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一概否定,更不能全盘接受。那么,当前的“课堂讨论”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误区一:讨论话题设计“失真

1.是不是真问题

如果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或者那些常见的拥有“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的问题,那么讨论也就是“伪讨论”。

2.需不需要讨论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一个认识问题、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

3.有没有能力讨论

笔者有时听课,上课老师常常要求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没有几年的英语功底和长期良好的英语文化熏陶是没能力给予个人意见的

误区二:参与讨论的主体“缺失”

1.学困生越讨论越“困”

部分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从众心理往往使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弱化了独立的思考,滥竽充数。

2.“搭车”现象

小组活动中的某个学优生承担着小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小组中的剩下的成员则滋生懒惰,甘愿搭乘“顺风车”,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无声”讨论

个别小组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四人面面相对“闭门造车”,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讨论流于形式。

误区三:讨论过程的调控“失效”

常态课中的英语课堂讨论,笔者常常看到教师像雕像似地稳稳地站立在讲台边,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组织和指导,没有履行好管理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职责。

1.时时处处“四叶草”

不管什么样的讨论话题,几乎都是四人小组讨论,一声令下学生便开始随意搬凳子 “成立组合”,往往连组员都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自己的“战友”是谁,自己应负责什么,教师就已经“鸣金收兵”了。

2.“不合格”的倾听者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给出话题后,看似热闹,但仔细弯下腰去仔细倾听,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用全中文讨论,俨然已与我们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误区四:讨论结果的评价“缺席”

笔者发现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他们的种种优秀或者错误观点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评价,那么学生必将带着遗憾、错误或者困惑走出课堂

二、策略的研究

(一)精心选择话题

笔者认为讨论的话题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让他们乐于思考、想说、能说,这将使我们的讨论走向有源之水、有米之炊。在平时的课上课后应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质疑中选择讨论的话题。

1.话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师生、生生的课堂讨论交流不是笼统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有特定目的的。拿来教学的问题应该是实在的,是学生自己或师生一起值得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形式而学习的假问题。因而讨论的话题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话题的设置要有概括性

如果说一个个的问题是“目”,那么话题就应该是“纲”。就文本的内涵而言,讨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纲”(整体)来带动“目”(局部)的把握;就学生而言,“纲”在学生的视野中会变成一个“目”(从个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纲”举“目”张,讨论才能够深入进行,而且也不会因话题的概括而失于空泛。

3.话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

笔者认为设置让任何学生都有话可说、不具备唯一答案的讨论话题,从自己的角度来与同学交流,而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灵感被调动起来,新的感悟和思考也会呼之欲出,讨论即将呈现丰富态势。开放性的话题在激活学生独特的思维的同时也将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二)有效组织讨论

1.科学优化分组

合理分组是课堂讨论取得实效的前提。在分组时,笔者觉得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可以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组织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建较稳定的课堂讨论基础小组。

2.合理明确分工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层次也不同。笔者觉得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分工合作的习惯,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不同的任务必须经常轮换。

3.讨论形式多样

1.小组分散式讨论

小组分散式讨论,即划分小组进行的讨论,可以在课堂上前后左右的二人或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人数由话题的难易简琐而定。

2.填表式讨论

填表式讨论是让学生以阅读材料为依据,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理念,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使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调查式讨论

在调查式讨论中,给予学生相应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在调查中学会合作与交际,最后给出生成报告。调查和总结可以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意念,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等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重过程管理

教师在耐心细心地倾听之余,还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评价,在不强加给学生一些终结性的理解的前提下,尽量有困惑的给予示范,有错误的给予纠正,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的给予阐明,这是讨论中教师的职责。

1.有效示范

有效的课堂讨论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教师示范一般包括语言示范、方法示范和过程示范。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可以使用哪些关键词和句子结构进行讨论,并告之学生讨论的过程和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给予讨论报告时,教师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引导、示范学生进行汇报。

2.纠正偏差

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并不等于可以放弃教学评价,更不等于对于错误或有片面性的解读也一概肯定当学生在讨论时,知识出现错误,价值观出现偏差,人生观消极病态的时候,笔者强烈建议教师不能再一味的“赞赏”下去了,应该地明确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是非、比较优劣、提升认识水平。。

3.提升思维

讨论后,学生发表了不错的观点和看法,但有时这种观点和看法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或是浅层次的。表面上看来,预想的结果已经得到了,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和谐,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通过追问等手段,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挖掘文本,提升思维。

(四)采用多元评价

1.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并且可以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讨论小组”和“最佳讨论个人”,在参照表格中的得分高低时,也可以考虑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效率、共处情况以及个人的合作态度、合作技能等,最后再给予相应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2.加强自评,互评和小组评相结合
小组活动结束后,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或者评价标准,到各小组检查,并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自评和互评结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避免小组歧视、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五)提升自身素质

1.转变思想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快速催生学生独特见解的做法只能说是教师的功利主义在作怪。老师们应该明确讨论不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唯一途径,不能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前提是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学会倾听

1)讨论中教师必须更多地“听”而有节制地“说”。讨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敏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情况,始终关注学生,而“倾听”则是最主要的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少的“言说”(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理解,做出评价、分析、批判)。换言之,在讨论教学中,教师的“作为”(说)必须以“倾听”为基础和前提。

2)讨论中教师必须细心地“听”而适时地“说”。讨论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犹如“传球—接球”的活动,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弯下腰”零距离地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杜绝学生用全中文讨论或者聊天,尽量地接好学生传来的每一个“球”,适时、恰当地“传出”自己的“球”。

3.警惕“讨论陷阱”

讨论应该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讨论都有其有效的价值。如果通过实践发现讨论中出现的没有思维碰撞和观点补充的交流,出现游离主题的“话外之音”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识破并予以纠正。而这首要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这“讨论陷阱”保持警惕之心。

笔者希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讨论就是务实的讨论,我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我的英语教学也就成了真实的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就只有脚踏实地地以平实为基础,以真实为背景,努力实现扎实、充实和丰实的教学目标。相信我们行之有效的讨论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交流,使孩子们的知识“酵母”成功地酿出醇香的“美酒”。那么,英语教育工作者们,让我们的课堂讨论来得更实在些吧!

七、参考文献:

[1] 杨翠蓉, 张振兴.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2] 陈坚林. 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张淑蓉. 试论英语课堂辩论的有效实施 [J]. 扬州教育,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