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灵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信息技术灵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罗秦军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柴湖镇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灵动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古诗教学、习作教学中,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更使小学语文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整合运用 小学语文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信息技术,灵动于识字教学中

记忆汉字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字形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现象,因此记忆汉字的字形成为识字的重点环节。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益,我充分利用教室的电脑和宽带,上网查找一些识字课件,或者是自己动手制作计算机教学课件,使多媒体与识字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多媒体课件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湖”、“蝴”一组形声字时,我首先把这两个字及其拼音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一组字的特征,待学生观察之后,在分别使“氵”和“虫”进行闪烁,接下来是“胡”字变成红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同是一个“胡”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不同了呢?两个新字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就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又及时播放了精心挑选出的一段小桥流水、蝴蝶飞舞的动画。这种识字方法,教师把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很快就掌握了字音、字形和字义。通过多媒体直观图的演示和突出的“闪烁”,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和思考,增强思维的动力,把学生思维引向深人,真可谓“事半而功倍”。

俗语说:“好脑筋不如乱笔头”,也就是说,在进行生字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动脑筋记住字形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利用识字软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写字,即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田字格,把所学的生字按笔画顺序出现,如同老师在黑板上带写一样,遇到重要的地方,多媒体课件便会主动提问学生,如: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何?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并把在“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变红以示提醒。此时,我就可以有空闲来穿插在学生中间,指导他们书写,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如坐得要端正,两肩要齐平,不能一高一低、不可随意倾斜侧坐;拿笔要正确、书写笔顺要正确等。而这种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课下来,每个一个学生至少会被我指导3—5次,教学效果很好。

二、信息技术,灵动于古诗教学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比重越来越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元日》一诗,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爆竹声声,全家人围在一起喝着酒,新年的太阳冉冉升起,人们正在把旧的春联拿下来,换上新的春联。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悟出了诗歌的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1. 信息技术,灵动于阅读教学中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在进行《葡萄沟》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全程营造了课文的情景。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通过大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进了风光独特的葡萄沟。葡萄沟那美丽的景色,不仅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并且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弥补了学生由于年龄小、没有亲自到过北方的不足,使学生初步感受塞北的广阔美丽。

  1. 信息技术,灵动于习作教学中

以学生写作文为例,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在这一单元作文课上,我就用多媒体放映了学生平时活动、学习中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观察。学生与小伙伴“面对面”,写出来的作文真实感人,可读性强。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是学生写作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好像清风活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异彩纷呈。作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美化课堂之功效。

相信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尽情演绎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风采,三尺讲台将变成他们绽放风采的华丽舞台。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桂芹: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