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新时代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及策略研究

张文兵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中学 74451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很快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飞速传播。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出现的问题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生欺凌就是在网络和媒体的作用之下被大众所关注。学生欺凌是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安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基于新时代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及策略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策略研究

引言

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易发“校园欺凌”事件,常常给当事者带来阴霾、雨水或创伤,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被动、漏洞和不良影响。鉴于此,深入到“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处,查清其来龙去脉、心理支撑和更多真相,并以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1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各类学生受到老师、同学的持续性身体攻击或心理性攻击均可视为校园欺凌,这些攻击行为会造成受害者持久的精神痛苦。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指同学之间的欺凌,不包括老师及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欺凌。校园欺凌的方式包括肢体攻击,也包括言语攻击或精神侮辱,还可以指网络或现实中的造谣、恶意中伤等。本研究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的、在同学之间发生的恶意身体、心理方面的攻击或侮辱,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或恶意中伤等多种手段,可以导致欺凌对象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损伤”。

2考查事实:易发“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

一是监管不力。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父母大多到外地打工,哪有时间进行有效监管,更枉谈高质量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滋养。于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就面临着被不良思想侵袭的危险。欺凌者也罢,被欺者也罢,都缺乏有效监管,于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就变得容易并一度时期成为“常态”。二是缺乏呵护。调查显示,85%的在外打工家长很少回家,很少和孩子进行电话交流,更没有片言只语的书信往来,于是寄宿生出现孤独脆弱、理想迷茫、自私自大、浮躁虚荣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电视电影中暴力镜头的冲击,书摊上庸俗书籍的侵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成为必然现象。三是缺乏防范。寄宿生的闲暇和业余时间不在家长的监控和学校的监控之下,因而为“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可乘时机。再加上学校关于校园反欺凌的校规不成熟,欺凌行为匿名报告制度不健全,校园反欺凌平台的建设太滞后……于是,一些不良现象趁虚而入,成为校园安全生命线上的“毒瘤”。

3改革课堂教学的情境

个体是知识、情感、意志、行动和谐统一的生命体,情境教学对学生认知的提高、情感态度和实际都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教育情境都是独特的、具有多重意味的。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把握这些意义与矛盾。”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强调语言和情境烘托,增强真实性,以达到防治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体验的方法,在班级内开展情景剧等活动模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改变学生原本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积极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从心底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营造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内心世界,增强对生命的感知与体验。同时,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体验也同样重要。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拥有了对生命教育的深刻体验,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创造性地引起和激发学生的以往经验,将生命的体验融入课程内容与结构当中,结合自身经历,对课程知识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深度建构。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传递正能量,对事件、人物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避免情绪化,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发展、危害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的辅导

在当今社会,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基本是长期住在学校,父母在外地打工,但由于学生长时间不在父母的身边,会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疼爱,渐渐会使学生造成心理影响,导致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针对以上情况,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不定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相处方式与他人和谐友好的相处。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培训,可以聘请一些心理专家来我校进行宣传讲座。学校寄宿制学校将学生心理培训时间传达给教师,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心理上的培训。并通过培训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增加团队意识。最后,学生参加完宣传讲座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打扫除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如果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并对相应学生进行单独培训,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时行为表现。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学校要认真做好这项教学工作,要重视家长监护工作,也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等活动,与家长当面进行沟通,并引导家长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在学校里,与父母的沟通时间比较少,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打工,使学生缺乏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而会使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要不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让父母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

结束语

目前,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关于校园环境、手机依赖等因素能否影响大学生校园欺凌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其次,校园欺凌的研究多集中于身体攻击,对于言语欺凌的研究较少;第三,针对校园欺凌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已有关于校园欺凌的社会心理因素结论脱节,且研究多为质性研究,对于提升效果的量化研究不足;最后,已有校园欺凌的研究工具多为国外问卷,尚未开发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问卷,尤其是关于言语欺凌的评估问卷匮乏。此外,校园欺凌的法律问题研究、网络欺凌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中融人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桂琴,陈娜,宣海宁.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实证研究——以河南省4乡5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2):68-76.

[2]宣海宁.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3]李慧敏.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防治策略探究[D].西南大学,2018.

[4]黄晓婷,吴方文,宋映泉.农村寄宿制学校同伴侵害对内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1):93-101+124.

[5]吴方文,宋映泉,黄晓婷.校园欺凌:让农村寄宿生更“受伤”——基于17841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0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