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3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

赵佳

浙江树人大学 基础学院

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 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 传统丧葬仪式。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 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 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丧葬、习俗

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 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葬礼的理念差异

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 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由于担心“立德、立 言、立功”尚未实现,才会害怕死亡,若是能得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在解放战争中会有那 么多英雄好汉为了换取后辈人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

中国人思想意识中的“死”是生命的终止,认为一旦死亡之后所有的意识都停止。中国传统的死亡观是乐生恶死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死观受儒家“仁”思想和对人的关注影响比较大。对“死亡”一词的避讳,比 如《孔子 先进》,子路问使鬼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告诫人们生活要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中,而不是去考虑死亡后的事情。《弟子规·入则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佛教角度来看,人死后意识会进入到下一个轮回中,但是前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而且佛教认为,一些不行善事的人会进入到地狱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而且孤独无依,所以中国人对死亡非常畏惧和忌惮,进而回避死亡。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倡导的孝悌思想为传统中国的亲子关系奠定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礼记》有关治丧与丧礼的篇章,其中《檀弓》上下、《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等充分诠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思想和儒家文化。

受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是忌讳的。比如《周易》中认为人是天地所造,所以生命是属于天地的,这也是最原始的生命观。随着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人生命的归属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生命仍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君王、父母。现代社会主张平等、自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生命来源于父母,也属于父母,所以父母要为子女操劳一生,子女在父母老去后也要反哺报答。

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更深,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将生命赋予人,那么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权利爱护生命,创造幸福,顺应个体的需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在面对生命的过程中,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为了大义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不被人们认为是更高的道义价值,只是在面对灾难时的选择而已,这也表现出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追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二、中西方葬礼的习俗分析

我们中国自古便把结婚与丧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其中对于丧事,又名“白喜事”。 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死亡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规律,人生免不了死亡,另外也由于受到传统 的佛教信仰里“轮回”的影响,认为人死了就是去投胎进入下一世轮回。 所以国人坦然面对亲友的死亡,有很多老人或是中年人很早就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有的是亲手制作,有些老人为自己攒钱买质量上乘的棺材, 他们对于死亡并不害怕,反而异常乐观。

在我国的丧葬仪式中,还有哭丧一说,就是用悲哀的音乐和哭腔来烘托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与不舍,还需要雇一些专为丧礼奏乐的乐队来演奏丧葬礼乐来为死者 送行,丧葬礼乐不仅有悲戚的,还会有一些说唱、或是调侃一些乡村趣事,再杂夹着锣鼓、鞭炮的声音来冲淡生者的悲伤, 从而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失去死者后的生活。 而西方主流的丧葬仪式则是在宗教气息浓厚的肃穆氛围中进行, 其中基督教徒的仪式一般是对死者唱圣歌来守 灵,为死者祈求罪之赦免等,有些亲友为地位较为显要的亲 人举行的葬礼中常会有大笔的钱财或是部分有价值物品的 慈善捐赠,这些捐赠是为了令死者的灵魂更加被称赞,从而 令死者的灵魂早日被上帝接纳,升入天堂。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丧葬礼仪的颜色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葬礼是以白色、黄色、黑色为主基调。中国传统是轻黑忌白,尤以喜红厌白为明显特色。白色象征凶兆、悲痛,中国人对白色的摒弃和厌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关,古代哲学认为,白色代表秋季,而秋季意味万物凋零、衰败,使人联想死亡。黑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死亡、凶兆、灾难,提起黑色会 使人想到黑暗、死亡和恐惧。西方葬礼上穿黑色服装,寓意尽早升入天堂。西方人的葬礼色调是黑色,代表肃穆,西方人对葬礼的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高雅纯洁、神圣的象征,主要应用在西式婚礼的礼服上,意味着天真、纯洁的爱情。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当前中国的丧葬着装也开始逐渐向黑色调转换,特别是逝者的直系亲属,会在衣袖上佩戴黑色的丝布,并在上面绣上一个白色的“孝”字,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同时,白色对应佛教的西方极乐,象征死亡、肃杀,白色也就成为中国人的忌讳之色。中国葬礼上亲人死后,为之设白色灵堂,家属戴孝要穿白色孝服,出殡时要打白幡。中华民族极重视丧葬之礼,根据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传统儒家文化的“孝”思想,中国的葬礼注重逝者的身份地位、亲属血缘关系,这与西方的葬礼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丧葬习俗,长辈去世,子女为表达孝道“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已形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与民族技艺中的丧服。《礼记》中就有“披麻戴孝”的记载,《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之后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中国现代葬礼上穿白色的孝服,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直系亲属去世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守孝三年。在中国的葬礼上,父母去世后子女戴孝一年。现代戴孝一般戴一个黑箍以示有孝在身,一般戴到三七或五七,也可以戴到百日和周年。

西方与中国的葬礼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葬礼受基督教的影响,葬礼上的悼念仪式在肃穆氛围中进行,丧葬传统是把逝者埋在教堂和公墓,主要的丧葬物品为蜡烛、十字架以及圣水等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物品。西方人认为水是非常重要和神圣的物质,基督教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带着罪恶,在圣经中将这种罪恶视为“原罪”。要想除去这种罪恶,就必须接受圣水的洗涤。西方人认为圣水可以洗涤人类的灵魂,所以在葬礼中圣水是必备的物质。

中国传统的丧葬用品有寿衣、寿鞋、寿帽等,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离世的人将要长眠于地下,所以无论任何季节,逝者都需要穿上棉衣,而且会在棉衣上印上 “万”字,寓意为子孙后代人丁兴旺,财源兴旺。现在的寿衣款式有中式和西式之分,如中山装、西装、唐装,同时,纸制品也是中国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这是因为道家思想中认为世界是分阴阳两极的,人活着的世界为阳极,而人死去后要去的地方则为阴极,而要将阳极的物品送达到阴极需要以纸制品为媒介,将阳极的纸制品焚烧后将会在阴极转化为实物。道家的生死观建立在其思想体系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基础上,老子体悟到“人和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都是由来自于自然之“道”中的阴阳二气所决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的生命同理,生死的变化都是由自然之道所决定的。

三、正视死亡与葬礼

不仅生命价值观不同,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我国长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有轮 回,死者会有来世,今世修来世等;道教则认为死亡乃生命的 自然过程;另外还有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并且思想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葬之以礼”。

这视死如生的观点,令生者对死者的丧礼坚守的原则是“厚葬”与 “守孝”。在我国民俗中,还有一些传说便是人死后其魂魄依旧在,会成为鬼魂,鬼不仅可以伤害生者,也是可以保护生者的。 所以不仅要讨好死者的灵魂,为求其保护自己,也为了摆脱死者鬼魂的纠缠从而避免自己受害,一般都会为死者提供一些财产,以便保证死者在阴间也可以有生前的生活条件,所以在我国的古墓中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陪同死者在棺木中,甚至秦始皇生前为自己建造了兵马俑,做自己的陪葬品。 这 是人们的欲念作祟,把现实世界的贫富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阴间世界。

所以西方人能更好地理解死亡和接受死亡。中国人受思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崇尚生而畏惧死,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将死视为生命的终结,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和哲学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死亡后灵魂会得到上帝的救赎,所以对死并不畏惧,而是坦然接受。这也是中西方生死观差异的根本。

中西方丧葬礼仪中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加强对中西方殡葬习俗差异的研究,探讨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了解西方的长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精髓,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仍需要从多视角、多方位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向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与其相信灵魂的存在也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国家认为,人本身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纯洁的,即使肉体消亡,灵魂也会永生。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出生就带有原罪,而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使人死亡,只有犯了罪人才会死亡,但是只要人能够一直追随上帝,即使身体消亡,灵魂也会与上帝同在。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死亡虽然是人生的终点,但同时也是人重生的起点。


参考文献

[1]何艳华,谭小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与“内在超越”[J].前沿,2013(14).

[2]刘雨茜.葬礼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5(20).

[3] 彭燕 . 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 马小伟 . 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生死观差异-以中西方丧葬礼仪为例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