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棒操作 发展数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巧用小棒操作 发展数学思维

杜玉华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吴宁第五小学 3210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是小学低段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棒操作”对这一块教学内容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桥梁,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发展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棒操作 数感 数学模型 数学思维

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是小学低段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审视当前我们农村小学中数与计算教学中的小棒操作,谈一谈低年级数学课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小棒操作”培养数感,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一]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

(一)星期天,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瞧,她们采了松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1、估一估,谁采的松果多?(生:松鼠妈妈。)

2、数一数:松鼠妈妈采了多少个?(生:12个。)

3、写一写:把数的结果用一个数来表示。

(二)12的认识

1、师:松鼠妈妈采了12个松果,请小朋友运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比一比谁的方法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

2、交流讲评

学生可能会出现2根2根摆、5根5根摆,10根加2根的摆法。

师:你认为哪种摆法能让人很快看出是12根?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0根扎成一捆。看看这10根小棒有几个一?(生:有10个一)10个一是多少?(生:10);这一捆有几个十?(1个十)所以我们就说1个十是10。(板书)

师:12里面有几个十(贴图片、板书1个十)几个一?(贴图片、板书:2个一)。我们就说:1个十个2个一组成12。反过来还可以说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看者小棒说给同伴听。)

[解析]心理学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从操作中直观开始的。如课本上数的认识,安排了很多事物体来体现其含义,并配备了小棒等教具,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有序的操作,借助表现,逐步过度到抽象,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建立数的概念。让学生把11—20各数看成几个十和几个一上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就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如果直接告诉了学生,就缺乏了学生对十进制的初步感受。所以在课堂中,我就组织了一个摆小棒的环节,比一比谁摆的方式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我出示学生的各种摆法:有2根2根摆的、有4根4根摆的、有5根5根摆的、也有10根和2根的。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明显看出10根和2根这种摆法最容易让人看出是12根。在比较优化之后,再让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小棒操作”理解算理,提升抽象思维

[片段二]教学20以内两个数的进位加法

  1. 树上停着9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4只小鸟,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师:请小朋友们运用手中的小棒代替小鸟摆一摆吧。(学生自由摆小棒)

师:摆好了吗?一共有几根小棒?(生:13根。)

师: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看出来是13根的?(有的小朋友说是数出来的)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不用一根一根数,能很快计算出是13根吗?(学生陷入沉思状,不一会有小朋友举手说可以把9变成10来计算。)

师(故意迷茫状);哦?为什么呢?(生:就像我们以前在学习11—20各数时用到的捆小棒的方法,满10根就给它捆起来。这边已经有9根了,我们再给它一根小棒。)

师:这一根小棒哪里去拿呢?(生:从4根小棒里面拿。)

师:那么4根小棒分成了几和几?(生:4分成了1和3,所以加起来是13。)

师:其他小朋友听明白了吗?谁愿意把刚才的过程来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恍然大悟,争抢着回答:从4根小棒里面拿出1根小棒给9,9根小棒就变成了10根,10根可以扎成一捆就是1个十,4根小棒里面拿出去1根,剩下3根,合起来就是13了。)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像刚才这种把没有满十的数凑成十,以方便计算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凑十法”。

[解析]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说明理由的能力。但是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往往能做不会说,或者不能自己独立完整地表达出来。为此,我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都要求通过摆小棒、想一想、说一说,其目的是通过操作过程,把操作活动内容内化为智力活动。又如在教学9+6时,在学生摆好小棒后,我追问:“把6分成几和几计算好?”学生展开讨论,再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分“小数”的目的是为了“凑十”作基础。学生通过再现表象,逐步加深对“凑十”过程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小棒操作”过渡桥梁,发展数学思维

[片段三]2的乘法口诀

(一)星期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小明忙着给客人摆碗筷。

  1. 你能在这图中到什么信息?(生:桌上摆了9个碗说明一共有9个人吃饭。)

  2. 摆好了碗,小明又忙着摆筷子,是怎么摆的?(生:两根两根。)两根也就是一双,九个人应该摆几双筷子呢?(生:9双。)

(二)2的乘法算式教学

师:像这样摆9双的话需要几根筷子呢?

师:不着急,我们可以拿出准备好的小棒,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一边摆一边数。(学生自由操作)

师:9双筷子需要几根?(生:18根。)

师:一双筷子是1个2,那么9双筷子有几个2呢?

(生:9个2。)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它吗?(生:2X9=18或者9X2=18)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引导让学生反馈出:每增加一双筷子就多两根;不单知道了9双需要18根,还知道了8双16根、7双14根、6双12根……)

师:你能像9那样根据意义说出它们的乘法算式吗?(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摆小棒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并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了乘法算式,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解析]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可见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而课标下的教材,都非常重视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具有现实意义。本片段教学即把教具(小棒)运用、情境设计渗透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去,并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水平。本课“2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认识理解了乘法意义之后进行的教学,运用摆小棒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小棒”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桥梁的作用。

有这样的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低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很多还停留在表象上。小棒操作对低段小朋友建立数感、明白算理、建立数学模型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桥梁。教师要充分挖掘“小棒”的操作意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继而引导学生在操作小棒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小棒操作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神奇钥匙”,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优幼. 基于深度思维的数学游戏规则创编[J]. 教学与管理, 2019, 000(011):P.53-55.
2 、夏杭英. 思维玩出来:小学数学游戏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小学教学参考, 2018, 884(3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