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对中学生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3

语言暴力对中学生的 危害及对策研究

赵华兵 邓会会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 要: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一个人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独立个性的有机载体。在中学教育中,如何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敢于直面困难,能够独立自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转变的交汇期,也正是最叛逆的时期,家庭、学校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语言暴力问题就容易被忽视。在诸多的暴力事件中,语言暴力出现的频率比肢体冲突高,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通过语言暴力对中学生的危害及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社会成员对子女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暴力;危害;对策

国家倡导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就我国的考试制度而言,中学生参加高考完成大学梦是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学生成绩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追求,然而,正是因为过分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分数成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各种有关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辅导机构成为热门。在学校,教师精力的有限性,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学校和老师更加关注的是类似于肢体冲突的热暴力,语言暴力极具隐蔽性,容易被忽视。在家庭中,父母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很少会注意到在教育子女时的言语问题。而在同学和朋友之间,年龄相差不大,在彼此的交流中的言语冲突等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语言暴力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时,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不一样,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积极应对,而较为自卑、胆小、孤僻的学生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容易导致学生走极端,心理有创伤甚至陪伴自己一生。

一、语言暴力在校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暴力在校园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校园暴力包括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侵害行为。校园语言暴力则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1]中学生缺乏自卫意识,很容易受到语言暴力的侵害。

“按照语言暴力的形式,校园中的语言暴力可以分为言语语言暴力和身体语言暴力两大类。言语语言暴力中包括书写文字和口头语言伤害。”[2]语言暴力的主体可以分成三个方面:首先,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明显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家长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导致在和学生交流时很少注意自己的言语。例如:“读个书都读不好,你还能干啥”“你读书会有我们工作累”等。其次,同学之间的言语摩擦。由于彼此相处的时间较长,同学之间对彼此的隐私或多或少的有了解,透漏别人隐私、侮辱、歧视、挖苦讽刺等的语言摩擦。最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形象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语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源头,若教师当众责备、挖苦某位学生,无形之中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不愿听课,成绩下滑等。

肢体语言同样具备很强的杀伤力。肢体语言暴力在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较为常见。“身体语言暴力则可以分为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空间距离等。”首先,目光的接触较为明显的就是用斜眼盯着对方,给人一种蔑视,鄙视的一种状态,进而压制对象的积极性。其次,面部表情表现为嘴角一边的皱起,眉心紧锁。再次,在手势上的表现为,竖大拇指给人一种肯定,能够激起信心和斗志,而竖小指则是一种打压式的不认可。最后,在见到对方打招呼时主动避开,在教室经常有意走到某学生的位置或不走到某学生的位置,这都会给彼此心理上造成不确定性的一种打击,“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某同学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等心理随之出现。

二、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实施语言暴力的主体而言

对于语言暴力实施者,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自己曾经是语言暴力的侵害对象,在被侵害后,导致心理扭曲,进而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反击别人。第二: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举止,对别人优秀的方面感到不屑,甚至心生嫉妒。第三:内心自卑,恶意攻击他人,曝他人黑料,诋毁他人以求自己内心的满足,故意编造、捏造他人存在缺陷的事实。第四:为了博得眼球,实施语言暴力以求提高自己被他人的关注。

(二)被伤害者的心理状态

对于“受暴者”而言,在遭受校园语言暴力时,有积极应对的,也有消极逃避的。积极乐观者在心理上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能正确看待他人评价,做好自我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语失去对自我的认知,在面对重大的语言暴力时能够自我调节。而对于消极面对者而言,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对的,无形之中会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甚至更为消极的,面对他人言语上的攻击,自己变得胆小,不敢反击,甚至有关生理缺陷方面的问题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低沉、自卑、逃避的心理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各种由心理上引发到生理上的疾病随之而来。

(三)对于家庭环境原因

家庭结构、家长的身心健康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孤儿、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极易产生失落感与自卑感,家庭成员结构和经济条件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的直接原因。“家里没钱,差不多会读书写字就行了”“你一个女孩子家,读太多书也没用,让弟弟去读吧”“就算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等的话语,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家长为了督促子女学习进步,常会用“某某成绩怎么样你一定要达到他那样的成绩”,有时甚至会采用谩骂甚至体罚的方式对待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容易被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家人不好的行为,易养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1. 学校教育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中,从学校整体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普遍追求升学率,对教师的要求更多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缺少对学生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有些教师容易将自己生活中的情绪带到教学中,在面对个性突出或者个性内向的学生时,容易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成为“施暴者”,甚至更为严重的是谩骂、诋毁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一层阴云。

社会环境原因分析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都或多或少的给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网络社会而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平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络中出现的语言冲突,无法判断真假、辨别是非,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容易跟风随大流,成为实施网络语言暴力的一员,甚至有人认为出口成脏是一种时髦的体现,在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大肆进行流言蜚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形成不好的语言风气。“网红”成为如今众所周知的代名词,而有些网红宣传负能量,道德品质低下、价值观扭曲,通过言语攻击同行,倡导大吃大喝、倡导金钱至上,蔑视无钱又无权的人,中学生无形中受这些语言暴力的支配,成为语言暴力的支配者;就现实社会而言:不同的行为主体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多的载体是语言,而构成主体的不同,人们对法律、对道德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各种琐碎、污秽、嘲讽的语言暴力时有发生,这对于中学生来讲也无形之中成为了受害者。

三、减少语言暴力的对策

重视家教家风建设

家庭氛围对中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家庭教育学生子女的重中之重。首先,家长应与学生多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与培养与子女的默契。其次,合理的应对子女身上发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找家人倾诉时,家长要给出相应的建议,不偏不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进行言语上的打击。再次,主动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谈吐文雅,成为一个懂知识、识大体的人。最后,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不良情绪时,共同解决问题。

加强学校的监管力度,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引路者、引导者的角色,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去实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才能。在应对语言暴力方面的情况,教师要言行举止规范,注重礼貌性用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不使用带有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学校加强管理,在食堂、教室、宿舍等地方张贴抵制语言暴力的漫画或者标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测评,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共同应对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应对语言暴力的教育活动,让抵制语言暴力成为学生间的共识;教育学生在受到语言暴力的侵害时可以向教师、家长和朋友倾诉,寻求解决方法,教师主动去找学生交流并对其进行开导,给出相应的建议;坚持舆论导向,树立共同抵制语言暴力的意识。

三)中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在意识方面,面对生活中不同种类的问题时,学生要学会思考,尤其是换位思考,全面的看问题,敢于认错、敢于担责。其次,形成独立的人格,注意改变自己的自私、狂妄,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受到语言暴力的影响时,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大方接受它,乐观、积极的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最后,加深与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增进彼此的友谊,面对重大难题时,及时向教师、家长以及朋友求助。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和谐的氛围,面对中学生这一群体,坚决抵制语言暴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美好,社会才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2]崔晓玉.关于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0):11-12.

[3]刘兴宗.家庭教育对初中学生暴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46.

[4]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指南/优才教育研究院主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5(42-60)




作者简介:赵华兵(1992.08—),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学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邓会会(1995.12—),女,汉族,贵州毕节人,陇戛逸夫希望小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