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问,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3


有效设问,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蓉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摘要:课堂设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设问已成为各位教师体现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设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有效设问 有效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并去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堂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好的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设问要“有效”。可惜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有效设问的层次,其现状是大都往往流于形式,为问而问,课堂气氛热闹,但效果很差。因此,结合自身实践和对同行课堂的研究反思,把问题指出来,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诸位一同探讨。

问题一: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把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满堂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最近二十年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命题,许多教师也把这话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但是,在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设问”教学。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欠缺,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而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问题二:课堂设问空洞浮泛,使学生茫然失措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它是一门艺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提问讲究的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知识点教学,都有很多问题,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炼出教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教材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大而空泛的问题。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设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设问的目的。所以合理提问是有效提问的的第一步,有些提问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而最有效的提问一定是最合理的。
问题三:只关注“个别”学生,设问对象的片面性
  有的教师设问只盯住几个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只让他们来答问,这些教师的理由是怕抽起来答不出冷场,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或是怕学生回答与自己答案背道而驰。时间久了,未被抽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二、课题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内涵

有效设问的目的是通过调动学生动脑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着眼点在“思”。我认为有效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设问依据课程标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体系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纬度设置教学目标,而这样的一种排列方式,显然是着眼于音乐课程本身的性质,突出强调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审美功能和人文性,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

2、设问依据学科特点,强调音乐体验的过程与方法。

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欣赏的过程与方法: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独立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并感受音乐的快乐。

3、设问依据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体现。问题设计也要求立足于学生,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前提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三、策略研究:

(一)面向全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设问应面向全体,因人而问。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差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人人有效学习的目的。

1巧设问题坡度,尊重个性差异。

设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通过阶梯式的设问,即抓住点又顾忌面,不仅让那些鉴赏水平相对薄弱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而且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杵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挖掘出“原生态民歌中多衬词”这一知识点,设计了以下问题:a、请同学朗诵歌词。(操作性强,适合每位学生,参与面广)b、体会本段歌词与我们平常欣赏到的歌词一样吗?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在哪里?(感受与思考同步,比第一环节上了一个台阶,正因为有第一环节的参与度,学生都会去思考第二个问题)c、在语文中我们把这些词称为象声词,那么在音乐中叫什么?(问题较难,学生基本不能回答,但因为前面的参与度,使他们会有一种求知欲)

2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材料作为设问的载体

设问是连接情境材料与形成知识要点并理解和认同之间的桥梁。设问的一头要指向情境材料,另一头要指向教学目标。学生的思考源是情境材料,教师设问的归宿是对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然形成与感悟。要完成这一步骤:首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教学内容,牢牢把握好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内容、目标和重点选取情境材料和设置问题。

(二)课堂设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设问必须切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做到目的明确,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这是有效设问的前提。那些随意性设问,随心所欲的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结果是教师不知所问,学生不知所云,影响了教材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首先考虑该不该问,在什么地方问,怎么问,坡度多大,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特别是要紧扣教学的三个维度,及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教师要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好的设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不是简单的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通过各类问题,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听赏、去欣赏、去鉴赏。引导学生抓住音乐内容重点和关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实现最高效的的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目的。

2选准时机,既要合理提问又要有效提问

时机选得准能有事半功倍之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设问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的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导入,通过设问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要及时设问,引导学生解决教学目标、重难点,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出问题,以便学生重振精神,充分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积极投入学习之中。教学中的提问要合理,切入要可行,这是多年前的思考与观点。但是新时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经对教学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问不仅要合理更要体现有效。

例如:《高亢的西北腔》在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时,提问:“这首音乐节奏怎样?旋律怎样?”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结论:乐曲旋律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具有西北民歌特点。其实这种循序渐进、引导式提问方式我们教师经常会使用,应该是合理的,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这样提问,像是牵着学生的鼻子绕着弯道跑了一圈。虽然最终得到了答案,但花费时间精力太多,而且局限了学生思维,可见这样提问是合理但不是最有效的。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改变了提问:“乐曲体现了我国哪个地域的音乐风格?为什么?”有学生思考并说出西北民歌的特点,学生的生动回答替代了原先教师乏味的归纳。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避免预示性。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解决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犯两个错误。一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要求学生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二是生怕自己的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或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答案背道而驰。所以在提问时,往往带有预示性,这是不对的。

1、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备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例如:《草原牧歌》这一单元中学习蒙古歌曲特点中重点介绍“呼麦”这种演唱方法。由于学生对“呼麦”较为陌生,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都是直接介绍概念,这样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对概念性理解不强。本学期在这堂课上,先给学生聆听了片段,我观察到学生在聆听时不同与平常的欣赏,不再是面无表情,很安静,而是面面相视,眼神中透露出疑惑、不解。于是我顺势问道:“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答:怪异、听不懂等。)“那怪在什么地方哪?”(答:发出的声音。)“这声音的音色是乐器还是人声?”(答:乐器。)“那么你们能听出有几种乐器?分别是什么乐器?”(答:三种,不知道。)教师总结归纳:“大家听得很仔细,乐曲中的确有三个声部,但不都是乐器演奏出来的,它有一样乐器(马头琴)和二个人声部结合。”当我说完学生更诧异了,于是我顺理成章的引出“呼麦”。紧紧跟随学生的思维,观察他们对音乐外在和内在的反应,顺势引导和启发,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学生也容易接受。

2、充分引发联想与思考。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音乐,而不是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诠释音乐。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让学生能充分展开联想与思考,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也不用顾虑,可以再给出几个选择性的答案,哪怕学生还是选择错误性的理解也没关系,可以当场生成思辨、讨论。有了思辨与讨论,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反而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欣赏《万马奔腾》时,教师在欣赏之前两种提问:

第一种:“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请大家听后讲讲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种:“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欣赏一首乐曲,请大家听后讲讲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

两个问题很相似,老师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但教学效果却是第二种好。第一种由于已经说出了曲名,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到曲名的暗示,不用听作品,答案框架已在脑海里了。这样局限了学生对音乐理解,阻碍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提问除了预示学生之外毫无作用。第二种在没有任何预示性的前提下,学生会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虽然真正能和曲名联系上的几乎没有,但对于学生的联想力、思考力、鉴赏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四、成效与反思

(一)显著成效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做老师的都愿意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从有关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针对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听——去听赏、去欣赏、去鉴赏,这都需要教师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只有设置有效的教学提问,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音乐课应该将学生参与音乐感受和音乐实践活动放在首位,因为音乐所属情感艺术,需要人的情感体验,方能达到音乐审美。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设问,设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心里自由,感到在教学中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自我塑造的自由。也正是有了这种自由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发展个性,创造成功。

3、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阶梯、有深度、有思考价值,使各类学生都能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是一种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反思与体会

“课堂设问”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合理设置课堂提问,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课堂有效设问”的最高境界并不仅仅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掘疑问并大胆质疑。而我们以上讲的都是第一层次。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设问”实践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哪?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就要善于用思路与角度独特的有效设问启发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不是有人这么说嘛:“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

总而言之,课堂设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交流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师生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艺术。它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音乐鉴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 翁祖乐 《课堂教学要营造情境教学氛围》《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