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三弹美韵扬 名诗三绝万古传——《琵琶行》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琵琶三弹美韵扬 名诗三绝万古传——《琵琶行》赏析

郑媛媛

山东省 邹城 市第 一中 273500

摘要:一篇《琵琶行》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通颖师弹琴》《李凭箜筷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琵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是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心唱出了“同是天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女 三足鼎力 音乐描写 三绝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历来脍灸人口,我们不揣浅陋,贻笑大方,试从文学地位、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三个解度对白居易的这一名篇作——浅析。

  1. 三足鼎力

唐宣宗在吊怀白居易的诗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里的长恨曲和琵琶就是白居易的那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琵琶行》在唐代流传之广可知矣。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里说道:“既无全集,二诗己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这里的“二诗”也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赵翼是说,白居易即使没有全集中的其它作品,仅凭这两首诗亦足以雄视文坛,千古不朽。这说法很像思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有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套用思格斯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认为,白居易一生中能有这样两道著名诗篇,该是很够了,即使只有一个《琵琶行》,也已经是幸福的了,更何况他竞有三千八百四十首那么多又那么好的诗作呢!这正所谓“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林则徐)《琵琶行》一篇便可让诗人名垂千古。

对《琵琶行》的评价,颇为著名的还有清人方扶南的说法:“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 ,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方扶南是从音乐描写的角度把韩、李、白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在音乐描写方面,我国古典诗歌很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大致说来,有三种主要方式;其一是以声喻乐,即以大自然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其二是以形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筷引》长于以典喻乐,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长于以声喻乐。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筷引》堪称“三足鼎力”。

  1. 三弹琵琶

《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诗人在“枫叶获花秋瑟瑟”的夜晚,到浔阳江头送客,正当“醉不成欢残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这是诗人所写的第一次琵琶弹奏。这一次弹奏来的突然,诗人没有作详细描写,但一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就把弹奏的感人效果充分表现出来了。

关于第二次琵琶弹奏的描写是本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次弹奏中描写最精彩的一次。首先琵琶女的亮相十分精彩。“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形象生动感人。然后是她的弹技非常熟练,她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动作十分娴熟。再者她的感情也很充沛,富有内涵,“未成曲谓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另一个角度说,诗人也是性情中人,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闻弦歌能知雅意,同时又有一支生花妙笔,把音乐描绘得惟妙惟肖。作者以声写乐,连用了八个精巧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怨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弹奏结束了,听众还都陶醉在美妙的乐音中,一时不能回过神来,以致”东船西舫录用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结束语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音乐的效果,真是”无声胜有声“了。

听完琵琶演奏,诗人赞叹道:”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称之为”琵琶语“,称之为”仙乐“,可见欣赏之极。诗人意犹未尽,请求对方”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女感于诗人盛情,又进行了第三次弹奏,而这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若问“座中泣下谁最多,”,当然要数我们的江州司马,他早已泪湿青衫了。

对三次弹奏,作者描写的详略得当,听众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也发生变化,或“主人忘归客不发”,或“东船西舫悄无言”,或“满座重闻皆掩泣”。而对诗人自己来说则着重突出了那种“海淀区州司马泪湿青衫”的感人形象。

  1. 三绝盖世

《琵琶行》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除了它的音乐描写令人叫绝之外,当然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这两个因素与音乐描写的因素,被北京大学的孔庆东博士称为“三绝”。《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就是因为诗中的三绝。第一绝是白居易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写出了琵琶女的绝顶艺术才华;第二绝是白居易用高度凝练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歌妓的典型命运,第三绝是白居易用一颗伟大的爱心,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名句。

三绝之中,在琵琶女的艺术才华方面,诗歌除了直接的音乐描写之外,还通过其人自叙身世和诗人抒发感慨等间接的形式作了充分展现 ,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妒,让歌迷崇拜。诗人欣赏之后,也不由赞叹:’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从身世的自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命运的典型性。“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北走从军阿姨死,暮云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又是那种重利轻离的人,她就只好在漫漫长夜里茫茫秋江上,忆着少年事独守空船了。这样的命运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曾写到,而此诗对命运的概括的确是特别形象而且简洁。它不以叙述故事和描写细节取胜,而是以简练的笔墨作出了经典的勾勒。

在“三绝”当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点;诗人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并且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从而发出了”同是开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科?”此论堪称高运。

白居易发此千古长叹,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思想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全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唯歌生民病”(《寄唐生》)。他不但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而且亲自实践,写出了《秦中吟》《新乐府》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在他那首批判宫市,为贫苦百姓鸣不平的《卖炭翁》一诗中,就表达了他对“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而非“怨”天寒的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其次,白居易的遭遇和琵琶女的命运有很相似的地方。第一,他们都从京城来,又都来到了浔阳江。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岭下住”;白诗人则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第二,他们都是少年成名才华横溢。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诗人则是十六岁就写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吟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千古绝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讲白乐开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由此可见,白居易曾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天才。第三,他们都遭受了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琵琶女“暮云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当年歌迷如潮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而这个商人又是重轻别离的寡情之人,她只能在江口独守空船独耐凄凉。而白居易此前不仅是京城的著名诗人,而且是朝廷的左赞善大夫,现在则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被男人冷落,一个臣子被皇帝贬弃,这两种遭遇是很有相似之处的。他们都是先荣后衰,同病相怜。白居易说他“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和遭遇之后,“始觉有迁谪意”。应该说他心中早有迁谪之意,这时才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于是就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