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深情话故都,冷眼品咂秋滋味——执教《故都的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浓郁深情话故都,冷眼品咂秋滋味——执教《故都的秋》

牛 华

山东省高青县第一中学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比较熟悉,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并不是难事。难在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的那种“悲凉”(悲伤凄凉)让学生感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另外郁氏散文不常用修辞,而喜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学以致用时,对散文描述对象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容易形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因而在课堂上从文本出发,分析语言句式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窥一斑见全豹,全面把握郁氏散文的魅力。


【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一段文字(关于“秋”)PPT

生:齐声朗读

师:这段文字的感情是怎样?秋的特点是?

生:热爱,眷恋。色彩鲜妍秾丽

师:同样怀着热烈的眷恋,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有不一样的秋味,那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PPT展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 1感知秋味,体会秋情。 2、涵泳语言,品味特色。


师:在学习之前,先检查下预习情况,一位同学来读字词

生:读学案上的字词

师:我们先来初步感知故都秋。题目是“故都的秋”,其实预习了文本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为什么不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生:有感情,故人指老朋友,故都似乎有很浓厚的情感。

师:的确是这样。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所以古人的诗句中经常有这样的字眼:PPT展示

生:齐声读,并且记录

师:既然题目就表达出这样浓厚的情感,那你从文本中能找出表达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么?

生1: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表明作者对秋的狂热.

生2:第二自然段(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通过对比,来说明对北方的秋的热爱。当然13自然段也是同样的意思。

生3: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明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的确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强烈的热爱和眷恋。那么故都的秋到底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如此费劲心神去品尝,去抒写呢?找出文眼句。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 悲凉)

师:为什么作者觉得故都的秋是这样的特点,文章那些段落写了故都的秋,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么?

生:秋晨静观(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胜景

师:这些景中,“清”体现在那里,“静”体现在那里?(清的意思 静的意思)

生:思考,然后尝试回答

师:给出幻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读秋晨小院的段落,找出你认为的“清”

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闲人,淡绿微黄的秋枣等,色泽清淡。

师:这些都诉诸视觉,我们也可以说用视觉描写。其实一个词概括就是“秋色”(板书:秋色)

秋天,除了看,还可以听,可以触吧?那些段落有描写?

生:在秋槐落蕊的段落中有“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描写!

师:感受的很到位,除此之外,五幅图景里还写了什么呢?

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雨声人声,训鸽的飞声,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师:明明是要写出秋天的“静:,却在着力从听觉描写声音,这就叫“以动衬静”。一言以蔽之,静在“秋声”

(板书:秋声)

师:秋天的颜色是清冷的,秋天的声音也是清静的,在这样冷清萧瑟的背景之下,人的情绪会怎样?

生:落寞,悲凉

师:好象是这样呢。清静在景,悲凉在情。(板书:情)

师:既然如此热爱秋天,为什么秋天的底色依然是悲凉的?(参读12自然段)

生:因为“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师:因为我们的文学里就有悲秋的传统,你能想到悲秋的诗句么?

生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2: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欧阳修的《秋声赋》里“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零”

师:另外,作者说喜欢这种感性,苍凉,颓废的美。至于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审美情趣,则跟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生:读PPT内容(留学日本背景)

生:作者用悲凉的情绪驾驭着思想和文字,所以秋景也会显现出“清静”的特点,这叫“以情驭景”。当然同时,那五幅苍凉萧瑟的画面,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心中的悲凉,这就叫“以景显情)

(板书: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如此情景相容的美文,又需要怎样的语言功底才能使之水乳交融呢?有人评价,郁达夫的散文语言“清新典雅,酣畅淋漓,但又不事雕琢,人文合一”,你同意么,从哪里看得出来?

生:从学案上给出的文字,学生先品读,然后说出特点。比如(运用排比,使得句式工整,这样就使得表达上清秀典雅。

生:同时短句的运用,不繁冗,不拖沓,一气呵成,有酣畅淋漓的洒脱和飘逸。

师:你在文中还能找出相类似的句子么?

生:比如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还有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修饰语用得有力,其结果不但被修饰的词,而且连动词甚至插入语也显得十分强劲有力。”我们来看本文中成功的范例。

生:齐读 观察修饰语的特点

生:词性上讲是形容词、动词多,并且这些词和作者的心境完美契合。

师:还有人说,清新典雅中,夹杂的人的对话破坏了气氛,你怎样认为?

生:说不出来,可以读出来(“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师:这是人们日常的口语,也就是俗话。夹杂在古典清雅的文字中,雅俗相容,可谓相得益彰。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仿照作者的语言特点,来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句子呢?

生:读一读自己所写的仿句。

师:同学们写出了校园秋色,但不是郁达夫的味道,很像朱自清的风格,很喜欢用修辞。而郁达夫却是不喜用修辞的,多的是句式,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老师也仿作了一小段。

秋在校园以往都会准时到达。但是今年的秋天来得淡,来得慢,来得悄然委婉。清晨的校园,短袖与风衣擦肩,呼吸随微风盘旋。天空渐高,晨风渐凉,太阳渐远。树上偶尔传来几声鸟儿的扑腾,草丛里也晃动着虫儿的窸窣。一阵秋风晃过,树枝鞠躬问好,叶子点头致意。同时被检阅过的队伍里,还有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在有节奏地歌颂秋的美丽。

秋的萧瑟与清冷,秋的脾性与气质。在美丽的校园里,别有一番风味。

生:全班齐读教师提供的仿句。

师:作者围绕故都之秋,文不离题,一唱三叹,或聚或叹,或叙或议,字里行间,由首至尾无不容情于景,虽然悲凉但并不萎靡,充满了眷念的韵味和悠远的情怀。

故都之思是凡人情感的小确幸,家国情怀是诗人立命的大根本。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线性结构,引导学生逐步认知北平秋味。教学处理不蔓不枝,非常流畅。特别是郁氏散文的语言风格的把握,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在学生的描写展示中,很好地区分了郁氏散文和朱自清散文的区别,特别是自己的下水段落更是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