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邹胜

重庆市北碚区云清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重庆 400700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分别为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与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疼痛改善程度更优,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采取针灸治疗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关键词: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最常见脑神经疾病,疼痛有着骤停、闪电样、刀割样以及顽固性等特点,在说话、洗脸、刷牙甚至走路时都可能出现疼痛。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卡西马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这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随着中医临床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三叉神经痛治疗有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发现针灸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可取得理想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分别为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与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资料整理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对照组与研究组男分别为8例、7例,女分别为7例、8例,前者年龄42—78(61.2±3.6)岁;后者年龄41—77(61.1±3.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每次服用200mg卡西马平(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0638),每天三次。研究组采取针灸治疗,以太阳穴为主穴,合谷、风池、印堂等穴位为辅穴。以雀啄手法从太阳穴向颧弓方向进针,透向颊车,深度控制在2—3寸,确保穴位出现较为强烈的酸胀感。平刺百会穴,进针0.7寸;直刺下关、合谷等穴位;针尖朝内上方斜刺风池穴,使针感向眼部与脑部传导。齐刺扳机点,轻轻按压结节处与压痛点,选取0.3mm×40mm毫针垂直刺入该点,在感觉到针下沉实紧致感觉后,再以间隔为0.1mm刺入两针。留针半小时,每天一次,每周治疗五次。两组持续治疗八周。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2)疼痛情况,采VAS评分反应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以及八周疼痛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21.0 软件处理,设定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

15

10(66.7)

5(33.3)

0(0.0)

15(100.0)

对照组

15

5(33.3)

8(53.3)

2(13.3)

13(86.7)

X2

/

22.311

8.146

14.247

14.247

p

/

0.000

0.004

0.000

0.000

2.2疼痛情况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VAS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疼痛情况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研究组

15

7.83±0.62

5.47±0.54

3.42±0.63

1.98±0.22

对照组

15

7.79±0.58

6.34±0.67

5.11±0.98

3.67±0.74

t

/

0.1825

3.9156

5.6182

8.4783

p

/

0.8565

0.0005

0.0000

0.0000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也被称为痛性抽搐,其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病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群,其中40岁以上患者约占到所有患者的五分之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认为动静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导致其出现功能障碍是引起病症的原因。若患者未在外因影响下出现电击样、针刺样的频繁或持续性疼痛,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可行CT和MRI来辅助诊断,警惕存在三叉神经痛可能[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法自愈,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开展治疗。但长期服药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且有着一定疾病复发率。手术虽然治疗效果理想,但是有着较高的风险。为此,临床需要选择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来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头风”、“面痛”等范畴,多因头面部三阳经受邪发病,气血不足也是其内在的发病原因。手太阳、少阳经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区基本吻合,足太阳经相当与三叉神经的第一支分布区。针灸可以缓解痉挛,阻断异常放电与疼痛传导,达到镇痛目的。作为经外奇穴,透刺太阳穴可增强神经纤维间的联系,通过促使神经纤维的髓鞘重生来解除神经伪突触[3]。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存在触觉及运动极过敏情况,轻微触碰即可引发剧烈疼痛,该部位即“扳机点”,齐刺该点位有助于扩大作用面积,增强刺激量,从而达到通络止痛的作用。在配穴方面,百会、印堂可通督调神止痛;阳经郗穴有助于缓解急性疼痛,合谷穴可疏导阳明经气,斜刺风池穴有助于清热解表。并且现代研究发现,刺激风池穴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三叉神经纤维修复,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因此针灸相关穴位,可疏通瘀堵的三阳经脉,达到安神通络止痛的目的[4]。本次研究中,两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及中医针灸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疼痛得到更好的缓解(P<0.05)。综上,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取得理想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殷沿莹.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5例临床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0):107-108.

[2]张富德.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3):181-182.

[3]沈钦彦.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2):316-317.

[4]徐建伟,王慧裕.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