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评价效果运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评价效果运用血浆 D- 二聚体检验的临床效果

肖德俊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省 赣州市 3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将血浆D-二聚体检验方法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工作的开展地点为我院,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将其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同期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将血浆D-二聚体检验法进行应用,探究其临床检验情况。结果: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初治期、缓解期和复发期,而且初治期和复发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均表示为P<0.05,复发期和初治期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其中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初治期和缓解期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将血浆D-二聚体检验法应用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其可实现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评价,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效果显著,可在临床进行积极使用。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血浆D-二聚体检验;临床效果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易伴随各种症状,像出血症状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临床发展现状中,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通常是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进行应用,但是这种方式为有创性,容易增加患者的痛苦[1]。而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增高可促进纤维溶和凝血系统的反映,是一种标志物。因此,本文基于此,将其应用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评价中,探究其评价效果。
1患者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

选取我院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选取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均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其中男女依次为21例和3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岁-56岁,平均年龄为(42.33±3.95)岁。另外选取同期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范围在22岁-55岁,平均年龄为(43.03±3.46)岁。两组人员一般资料可比较。

1.2研究方法

针对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将MA和DA的治疗方法进行应用,MA治疗方案主要采用阿糖胞苷和米拖蒽醌,DA治疗方法则为阿糖胞苷联合头红霉素进行治疗,针对M3期的患者则需要将亚坤酸和全反式维甲酸进行应用。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则需要将VDLP化疗方案进行应用,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和柔红霉素,给予患者连续1-2个疗程的治疗,随后给予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实现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在给予患者治疗干预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其中10例进入复发阶段,15例进入缓解期,其他为初治期。

检查方法:保证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取患者静脉血,剂量为5ml,给予血浆分离处理,随后将枸缘酸钠进行应用,给予患者抗凝处理,随后将其放置在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将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应用,同时将免疫比浊法进行应用,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在结果显示为0-0.5ug/ml时为正常值。

1.3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主要将SPSS20.0软件进行应用,其中,对计量资料的计算,结果表示以(5fab4c598fc4b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为主,验证以t值为主,而计数资料的统计,比较结果采用(n,%)进行计数,进行验证,则用5fab4c598fc4b_html_8f0439ce4fc79953.gif2值表示,在结果显示数据比0.05小时,表示此次研究计算存在意义[2]

2结果

2.1患者不同时期D-二聚体水平比较

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初治期、缓解期和复发期,而且初治期和复发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均表示为P<0.05,复发期和初治期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患者不同时期的白血病D-二聚体水平(5fab4c598fc4b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

组别

n

D-二聚体水平

对照组

60

0.33±0.18

初治期

35

5.34±1.22ab

缓解期

15

1.22±0.94a

复发期

10

3.98±0.44a

t


11.945

P


<0.05

2.2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在初治期和缓解期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表2 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5fab4c598fc4b_html_d817b75f94b8d8a4.gif ±s)

组别

n

初治期

缓解期

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

45

5.33±1.20

1.26±0.33

其他类型

15

3.08±1.25

0.56±0.22

t


8.045

8.945

P


<0.05

<0.05


3讨论

急性白血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出现细胞增生异常和细胞异常凋亡障碍,导致白血病细胞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浸润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出现功能异常,导致促凝物质的释放,在人体机体长期处于出血或是高凝血状态时,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障碍,导致纤溶亢进[3]。D-二聚体是一种蛋白纤溶讲解产物,属于一种特异型标志物,D-二聚体的水平通常与纤溶活性和凝血酶形成正比关系,表示机体处于异常状态,因此这种物质可对患者是否存在血栓问题进行评价。可为临床鉴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中,初治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表明其出血和凝血风险更高,需要加强患者治疗,缓解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得到缓解。而在复发期,患者的水平再次升高,因此,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对患者病情进展的判断。而且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这可能与患者化疗中,其血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中进入了大量的嗜苯胺蓝颗粒,导致癌性因子被激活,从而使其处于高凝状态[4]

综上所述,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将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应用,可实现对患者病情进展的有效判断,同时将其作为治疗效果的诊断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小亚.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01):88-90.

[2]任玉国. 白血病患者血浆TF、TFPI、D-二聚体的测定及临床应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

[3]刘健,欧阳清. 小儿急性白血病vWF、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3):1657-1658.

[4]刘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