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医院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选拔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关于某医院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选拔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许斌 吕圣兰 钱大禹 吴杰 通信作者 李文琦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论述了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选拔的模式和任用流程。以某医院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选拔的具体案例,从干部现状、存在分题进行分析,提出要从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增强职业化管理的意识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三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医务管理;中层干部;选拔

医务管理部门是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对全院医疗业务、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检查、督促院方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并且构成了沟通医院临床医师、科主任及党政领导人员的纽带与桥梁。运用正确方式来选拔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对于医院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本文以某医院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选拨为例,分析医务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的选拔模式及任用流程。

一、某医院医务管理部门现状分析

某医院为地级本区域唯一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9年实际开放床位3204张,有临床一、二、三级科室81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3个,卫技人员2725人。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内部机构设置为医务管理部门岗位(医务部)为一级科室,下设医疗管理科、医患沟通办2个二级科室。科室在职人员共计15人,平均年龄46.1岁,平均工作年限22.1岁。

医院对中层干部的选拔与任用,目前主要遵循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会研究决定、办理任免等流程执行。以2013年为统计节点,医务部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累计11人,现有副科级以上2人。11位中层管理人员均为医疗人员,除1位当时作为临床高层次人员由外省引进外,其他人员籍贯均为本地。这11位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统计如下:

人员

代码

学历

职称

任职起始年份(年)

任职时工龄(年)

任职时年龄(岁)

任职前职能部门工作年限(年)

院内管理培训班参加次数★

院外正规管理学继续教育

任职后职务变迁

目前是否直接参与临床诊疗工作

籍贯

A*

本科

副主任医师

2013

29

42

6

2

轮岗2

本地

B

本科

副主任医师

2013

36

49

3

0

退二线

本地

C

本科

副主任医师

2013

35

52

4

0

退二线

本地

D

本科

主任医师

2013

32

44

5

1

轮岗2

本地

E*

本科

主任医师

2013

34

47

6

4

副院长

本地

F*

本科

主任医师

2015

27

39

7

2

轮岗1

本地

G*

博士

副主任医师

2015

24

44

0

0

轮岗2

外省

H

本科

副主任医师

2016

18

38

5

1

在职

本地

I

硕士

主治医师

2016

14

37

4

1

轮岗1

本地

J

本科

副主任医师

2016

20

43

7

2

轮岗2

本地

K*

硕士

主任医师

2017

27

48

0

0

在职

本地

备注:①★院内管理培训班参加次数指参加脱产>1周的培训班学习;

②轮岗1指轮岗至非医疗管理密切相关部门,如党委办公室等;

③轮岗2指轮岗至医疗管理相关部门,如医院感染控制科;

④*指曾经担任过部门主要负责人(A为2013年、E2014年、F2015年、G2017年、K2019年)。

近几年来,医院更加倾向于直接从临床一线选拔医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采用“临床专家-管理专家”模式进行中层干部的选拔,同时存在“重提拔,轻培养”现象。比较历任部门负责人,有的可以称之为“第5级经理人”,具备“克制、谦逊、执着”特征,能够充分平衡“领导”、“私利”、“政治”等组织深层问题[1]。但大多数只能称之为“能力突出的个人”或“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未能展现真正的“领导力”。

从11位管理人员基本信息分析,①学历: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占18.2%、9.1%,提示管理队伍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素质较高。②职称:主治、副主任和主任医师分别占9.1%、54.5%、36.4%、18.2%,说明临床专业技能强,专家型管理特征明显。③专业:全部为临床医学,其中兼具医学和管理学专业背景的有3人,仅占27.3% ,提示管理队伍的职业化程度较低。部门管理队伍呈现“三高两低”的特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管理专业化低、发展职业化低。

二、问题思考

医务部是医院最重要和最特殊的职能部门。没有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无法在这个部门立足和工作,更不要说进行部门管理。但是,临床专家=管理专家?以往的医院的高级管理层惯于把业务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提升到管理的高级岗位上。这种办法有时有效,有时适得其反[2]

新医改形势下要求优化“临床专家-管理专家”模式这一干部选拔模式,选用结合,加强医院管理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医院管理工作须由具备医院管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医院管理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过程,既包括专业培训,也包括与之相关的体制、机制、政策的配套完善[3]。国外文献报道,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具有4个特点:①专业背景,一般具有管理学或经济、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获MBA/MHA/MPA学位,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背景;②专业培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均要求通过管理培训;③专业经历,如美国要求院长一般具有10年以上管理经验;④专业发展,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少有“双肩挑”[4]

三、应对策略

1.完善选拔任用机制

医院干部选拔不能单纯沿用传统的考核、考察模式,即干部的资历、学历、职称等来加以评选,要重视综合能力的考察,注意甄别“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院内干部选拔要有整体规划与指导,除考虑个体层面,也需要考虑团队层面。除了确保个体领导的“人岗匹配”,还要确保“人与团队匹配”。对进入卫生管理岗位的人员,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考试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的确定,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的原则,使真正合格的人员进入卫生管理岗位。帮助和引导干部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实现医院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同发展。

2.增强职业化管理的意识

医院各级管理者必须纠正思想及观念上的误区,对卫生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卫生管理和临床医师属于同样的专业人才,对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滥竽充数的。另外,管理者本人应对自己的管理职业有高度的兴趣和执着的热情,而不能三心二意,既想当专家,又想当领导。

3.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干部在选任之后,更要注意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提高素质。医疗管理等专职管理人员应进行有针对化与目的化的培训,采用职业化管理培训,如理论培训、政策培训、法规培训等,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同时把医院管理作为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队伍培训体制,有计划有重点的长期开展职业培训,给不同需求的管理者创造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小约瑟夫•巴达拉克.沉静领导[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4

[2] 刘巍.徐卫国:领导力的研究者[J].中国医院院长,2011,(22):62-63.

[3] 董四平,冯显威,安艳芳.卫生管理职业化研究紧张[J].卫生软科学,2007,21(1):42-44.

[4] 姜洁,唐绍军,曾利辉,等.新医改视野下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四川医学,2015,(2):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