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育中素描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设计基础教育中素描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杭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市 201620


摘要

多年来在设计教育中,对素描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尝试一直在持续地进行。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传统素描教学与设计素描教学的特征、差异,结合当代设计教育对基础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及当前设计素描教育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一种素描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字:素描 设计教育 基础教学


素描这一概念,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绘画教学方式,最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引入中国。广义的素描可指一切单一颜色的绘画,往往涵盖面非常广泛;而通常情况下,狭义的素描特指源自欧洲写实主义绘画传统的以客观再现对象为目的的单色绘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教育中,长时期以来素描教学基本上以来自俄罗斯的契思恰科夫教学体系为主导。在当今的各大艺术院校,虽然素描教学早已有了多种多样新的尝试和探索,但不可忽视的是,契思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而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设计教育和设计学学科的发展,针对设计学的特点和教学需求,产生了“设计素描”这一新的形式。因而在素描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一组相对的概念。


一 传统素描教学与设计素描教学

    1. 传统素描教学

所谓的传统素描教学往往是延续了契思恰科夫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通常更强调写实再现性的绘画能力的培养,在观察方法与表现手段上都有相对固定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因其天然地更适应标准化考核,因此在高考语境下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美术学还是设计学,素描课程都是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认为的“传统素描教学”似乎是美术学范畴内的各专业如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所选择的教学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专业方向从其专业特性出发,各自在培养过程中对素描教学本身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而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存在一种像高考语境下那样的单一标准化教学模式。

    1. 设计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通常指一种专门面向设计教育的需求开设的素描课程和它的教学成果。我国的设计素描教学是在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包豪斯学校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被引进国内后,并且社会普遍对设计的理解脱离了“工艺美术”的局限之后,才形成了今天被广泛认知的一种素描教学。设计素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服务于一个目的,即针对旧有的素描教学与设计学学科的脱节。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一部分脱胎于包豪斯学校的预科教学,更多则来自于设计教育的探索和实地教学的经验总结。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通常也会因应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而包含多种不同模块。



二 设计基础教育面对的需求

  1. 艺考模式向专业学习的转变

在素描教学中,艺考模式是一种因标准化考核的强烈需求而产生的非常特殊的模式。其利弊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如何有效地应对艺考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始终是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课程设计中顺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也一直是素描教学需要不断思考与推进的。

  1. 学分制与两段式教学模式下的基础教学

学分制模式下,高校往往将不同课程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核心)课”进行分类,以便于教学管理。而同时,专业基础课往往是同一组课程对接同一大类下的若干不同专业,即“学科平台”的概念。由此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自然而然地就区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因而无论是否有意识地设立相应的教学部门,两段式教学在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中是一个普遍性的客观事实。当下许多艺术院校采用的两段式教学的雏形在包豪斯学校开设的预科中即可窥见一斑。其基本构想就是统一学员的能力素养,为深入的专业学习做铺垫,而在今天的设计教育中,则体现为转换学习思路,为进入到设计学习做准备。

2.3 设计教育对素描教学的需求

设计教育对素描教学提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造型能力。指理解对象外观特性、内在结构和空间关系的前提下正确描绘对象的能力。对应的训练包含以对结构、空间的分析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再现光影、质感等视觉体验为主的写实素描。

  2. 快速表达能力。即“眼到手到”,能够快速准确地将观察对象描绘出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发展为设计学习阶段的“心到手到”,能够及时将设计思维准确地用图像表达出来。对应的训练主要以速写为主。

  3. 形体归纳与图形转换能力。指将三维对象转化为二维形体、并进行归纳、简化、组合运用等的一系列能力。与之对应的训练主要强调构成思维的培养,是转向平面构成学习的过渡型训练。由原先的描绘三维形象转而训练一种将立体对象平面化、图形化理解的观察方式。

  4. 创意素描能力。指能够综合运用绘画技能、材料媒介知识、创造性思维,以单色描绘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精细描绘的能力、综合材料运用的能力、组织画面的能力(同时也作为平面构成思维的铺垫)、创意思维的能力。相对应的训练可以包含综合材料与表现技法训练、超写实素描、材质转换练习等,最终这些将这些练习的成果整合在一次创意素描的创作中。



三 教学模式应对上述需求的思考

以设计教育的视角看,手绘训练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一种绘画技能或强化某一两种表达媒介的使用(这也是旧有的素描教学多年以来为人所诟病之处),同时也不应是片面地强调如结构素描、材质替换等单一角度的训练内容。而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现代素描教学同样也不应局限在一个单纯追求写实塑造能力的体系下,这无论对设计教育还是对艺术教育都是不利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上已经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获得了良好地效果。当前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通常由写实描绘+结构训练入手,进而结合图形训练、抽象训练、质感转换、创意思维等要素,以模块化方式形成一门符合设计教育综合需求的素描课程。对这种模式进一步审视,会发现其容易受到课时量的局限,而出现“面面俱到却不容易深入巩固”的弊病。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设计教育自身的发展,其对基础教学提出需求也在不断地细化、进化,而通过单一课程回应这些需求往往会对课时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一旦由于其他外部因素使课时量无法保证,那么教学效果必然相应地受到影响。

从设计教育的需求出发,反观素描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仍然突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在教学上的冲突,从而设计一门“泛用型”设计素描课程以回应多样化的设计教育需求,已经不利于基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不妨在教学实践中将素描的概念从一门课程,变为一个教学手段或视觉表达手段,即回归素描这一概念的本质,仅将其视作一类训练和创作手段的总称。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从不同能力出发,延续模块化思维,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与之对应。而这些单元或模块,可依据能力培养的不同需要,配合学时容量的变化进行组合,从而分设为几门不同侧重点的课程,分别应对不同专业在能力培养上的各自差异。从“泛用”转向“适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从事设计基础教学的人员思考与尝试的思路,笔者也希望这一思路能得到同行与专家的响应,共同为设计基础教学做出新的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彭鲲,彭虤虤.高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3):167-169.

[2]倪娜.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再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108-109.

[3]王晓天.浅谈高校设计素描模块化教学模式[J].明日风尚,2019(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