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延续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艾灸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延续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曾彦艳 曾铄 宋燕伶 黄从军 张琼予 管弦乐 通讯作者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3

摘要:国际尿控协会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无尿路感染和其他明显的病理学改变。OAB已成为全球社会健康问题之一,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报道40岁以上的患者OAB发病率高达11.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尤其尿失禁症状对女性患者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对艾灸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延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艾灸;膀胱过度活动证;延护理;效果评价

1定义

国际尿控学会(ICS)将OAB定义为一种以下尿路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无相关代谢及感染因素或膀胱、尿道局部病变。尿急是OAB的核心症状,是一种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和OAB并不是完全相同的。OAB是一种症状性诊断,而逼尿肌过度活动是尿动力学诊断。不是所有的OAB患者都有逼尿肌过度活动,而有些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可能无OAB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OAB患病率将逐渐升高。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OAB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所有患者经泌尿外科尿流动力学、B超检查符合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排除青光眼、尿路器质性病变、前列腺炎等禁用M受体阻滞剂者。其中,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7.48±5.23)岁,平均病程(4.12±1.35)年。观察组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37~66岁,平均年龄(46.98±5.12)岁,平均病程(4.45±1.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2.2实验方法

2.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行为训练指导、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量等,每天1次琥珀酸索利那新5mg(安斯泰来制药)口服。

2.2.2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中医特色艾灸法干预,方法如下:护理人员采用随访、门诊就诊等延续性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每天1次进行隔徐长卿药饼灸,具体艾灸方法为:首先将干燥的徐长卿根茎部位进行烘干,然后用80目筛来衡量其粉碎状态并将药粉装瓶已做备用,其次在患者进行艾灸时,取部分徐长卿粉末装置于小碗中,然后取与徐长卿约二分之一体积的面粉和适量冷开水进行搅拌,调制成糊状来进行粘合,其次将调制好的药糊制成药半径1cm、厚度0.5cm左右大小的药饼,并取牙签在药饼表面进行小孔穿制,阴至七成干后,将留置在药饼上的艾柱点燃进行隔物灸,每天1次灸患者中极、关元、中髎、肾俞等穴位各5壮。

2.3观察指标

记录护理3个月后,尿急、尿频、夜尿及尿失禁等排尿异常情况,两组患者排尿间隔时间及单次尿量。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2组排尿异常情况比较观察组尿急、尿频、夜尿及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2组排尿间隔时间及单次尿量比较观察组排尿间隔时间、单次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主要特征的膀胱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尿动力学表现以逼尿肌过度活动为主。当前,临床对于膀胱过度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同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膀胱过度活动症在各个年龄层均可发病,且女性发病风险高于男性。目前,临床存在多种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方法,如部分学者建议采用M受体拮抗剂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以对逼尿肌的收缩进行抑制,促进膀胱感觉功能的改善。对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有研究则建议采用逼尿肌横断术、尿流改道术等进行治疗。

行为疗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于开展,且无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高等特点。此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学习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患者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其对于排尿活动的控制性。常用的行为干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排尿习惯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功能锻炼等。本次研究中,通过记录排尿日记形式对患者的排尿情况进行记录,一方面便于临床对患者的症状变化进行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通过排尿日记的形式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尿习惯,以减轻膀胱压力,促进良好排尿习惯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膀胱训练控制排尿间隔,帮助患者提高对于急迫性排尿压力的耐受性;通过盆底肌锻炼改善女性患者的逼尿肌收缩功能,降低其膀胱壁敏感性。

OAB患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神经源性、非神经源性、膀胱感觉过敏、精神行为异常。目前,膀OAB发病率逐年增长,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临床上给予行为训练及M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行为训练指导患者延迟排尿时间、定时排尿、掌握控尿技巧、盆底肌训练及催眠疗法等,结合M受体阻滞剂抑制逼尿肌收缩异常现象,促使膀胱感觉功能改善。

近年来,OAB患者给予中草药、针灸加以辅助治疗,疗效较好,艾灸操作便捷,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隔徐长卿药饼灸具有抗炎、解痉疗效。从中医角度看待OAB,其病症范畴为“淋证”中的“劳淋”“热淋”,且患者病位于膀胱处,可确诊其病机与肾脾相关,指出小便频数均受肾阳虚衰、气淋、气郁所致,故需结合虚证、淋证为诊治依据。以补肾益气、清热通琳为主要治疗,中医主张辨证施治,针灸治疗用于出院延伸护理中。本研究采用特色艾灸法,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状主要穴位为中极、关元、中髎、肾俞,通过利用针刺相关穴位来调节膀胱与尿道的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对神经功能起到促使兴奋和有效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后采用隔徐长卿药饼灸对其穴位加以治疗,利用徐长卿镇静、镇痛、抑制变态反应及解痉改善循环等多种药性,结合隔物灸方法每日针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5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中医特色艾灸法用于OAB患者延伸护理中,排尿异常症状、排尿间隔时间及单次尿量均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庆玲.中西医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119-120.

[2]张涛,赵润璞.中西医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3):141-144.

[3]何婷,杨硕,莫倩.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04):95-100.

[4]何婷,杨硕,莫倩.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06):96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