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6
/ 2

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治疗 周围性面瘫的 临床观察

王淑荣 1 于青侠 1 宫晶 1 邹香妮 2 任天琦 1 刘佳 1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目的:应用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配合传统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观察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的指标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配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配合传统针刺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药熏药;耳穴压籽


面瘫是一种突发性的,是以颜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多见于一侧面部表情肌突发性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多发病急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1]。由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高,为多发病、常见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失治误治易遗留后遗症,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笔者以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的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0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病例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为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2星期以内。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病程2星期以内。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性别、病程及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案

2.1治疗组 采用传统针刺结合中药熏药、耳穴压籽方法治疗。

传统针刺选穴:均取百会穴,患侧分别取太阳、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鱼腰、迎香、颊车、颧髎、牵正,双侧取合谷、太冲。参照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取穴定位。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耳穴压籽选穴主要为面颊、额、眼、口、肝、皮质下、上耳根、下耳根及出现结节、条索病理反应点(每次取穴4~5个穴)。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待干,用探棒找到阳性反应点,将贴在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在在相应部位,操作者用指腹按压直至患者有明显的酸胀感。嘱患者每隔4小时自行按压1次,每穴每次按压1min。隔日换穴,两耳交替进行贴压。7天为1个疗程。

中药熏药是将升麻、白附子、全蝎、全蜕、菊花、大青叶、薄荷、葛根、柴胡、元胡、川芎、桔梗、茯苓、甘草等药各15g装入纱布袋中系紧,置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约30分钟备用。每次操作前取适量药液盛入容器中并加热,将6层无菌纱布浸没于药液中,药液温度38~42℃,湿敷患侧面部及耳后(翳风穴)以不流药液为度并用红外线照射,每次约15~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宜。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院内常规疗法及护理模式

院内常规疗法主要包括针刺治疗,每日给予静脉注射疏通血管、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每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lOOmg、维生素B12500mg、弥可保500ug等方法。院内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眼部护理、面部的功能锻炼等方面。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达Ⅰ级。表现为皱眉与眼闭合动作均恢复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恢复正常,鼓腮、吹哨时口角不漏气,饮水时口角不漏水,进食时牙颊间不残留食物,谈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恢复正常。显效: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达Ⅱ级。表现为皱眉稍显无力,眼睑闭合略欠实,双侧额纹、鼻唇沟大致对称,鼓腮、吹哨时口角不漏气,饮水时口角不漏水,进食时牙颊间不残留食物,谈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有效:经治疗后由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Ⅳ、Ⅴ、Ⅵ级改善为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Ⅲ级。无效:经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仍然停留在 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Ⅳ级以上。

  3.2观察指标 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

4.统计学方法

笔者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5.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I/ 分

II/ 分

III/ 分

IV/ 分

V/ 分

VI/ 分

治疗组

60

治疗前

0

2

8

9

9

2

治疗后

21

6

2

1

0

0

对照组

60

治疗前

0

2

9

9

8

2

治疗后

11

7

4

8

0

0


5.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χ2=6.41,P=0.0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 2)

组别

例数

治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治疗组

60

42

12

4

2

96.7

对照组

60

22

14

8

16

73.3

表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讨论

周围性面瘫西医学病因尚未明确,属中医学“面瘫”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面瘫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所致[2]。本病虽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遗留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对患者面部情感的表达和社交生活造成困扰,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我们采用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的护理干预,使周围性面瘫收到确切显著的疗效。

传统针刺选取太阳、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鱼腰、迎香、颧髎、牵正等穴,起到调节气血阴阳、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使面神经兴奋,加快新陈代谢,加强肌纤维收缩促进面神经炎症、水肿消除,加快面神经的恢复。中药熏药以牵正散为基方加减外敷,起到祛风通络、疏筋牵正的作用,加之温热效应作用于面部皮肤,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了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耳穴为综脉之所聚,通过耳压刺激相应反应点,形成有效刺激,起到强化表情肌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同时保护面神经的神经核与神经元,从而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

综上,中药熏药结合耳穴压籽配合传统针刺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面瘫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雪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2):218.

[2]宋文静.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9,32(12):194-195.


(作者简介:王淑荣 副主任护师 研究方向:中医护理技术 )

课题:黑龙江省护理学会威高天使基金课题 项目编号:2020510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