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制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7
/ 2

儿童药物制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樊旭东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摘要:儿童用药是专门针对儿童患者群体设计生产的药品。儿童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其生理特点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成人不同,从而要求在药物品种、剂量、剂型、规格、用法等方面做出更细致的考虑。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普遍都存在儿童药物剂型规格不完整,甚至不适合儿科临床使用的情况,因而,给儿童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基于此做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儿童;药物制剂;问题来分析

成人要的求不同,儿童药物制剂的成人化可能对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儿童药物制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说明开发儿童专用剂型以及开展儿童剂型临床研究的必要性,为解决我国儿童药物制剂的剂型和规格缺乏、剂量不准确、依从性差等问题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一、儿童适用剂型缺乏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儿童用药则是关系儿童健康的一大因素。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且患病率逐年上升,老年病年轻化趋势增加。然而,我国儿童用药现状不容乐观,儿童用药剂型特别是适合婴幼儿使用的药物剂型缺乏。儿童用药的仅占数量较少,虽然儿科专用药物涉及的化学药剂型与中成药有几十种,但固体制剂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儿童不适宜服用的片剂、蜜丸剂和胶囊剂等占比约50%。一项调查对某儿童医院常用口服固体制剂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上,不适宜儿童服用的制剂品种占整个药物品种的接近60%,而适宜儿童服用的剂型品种最多、开发最为成熟的是颗粒剂。

二、儿童药物制剂剂型成人化

儿童和成人在生理上存在差异,但目前儿童用药成人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剂型的成人化。虽然市面上很多药物都在给儿童使用,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批准用于儿童的,临床上有大量的患儿在接受没有经过儿童用药许可的药物或是药品说明书标识以外的用药,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来证实其安全性。一项研究发现,这种说明书标识以外的处方率高达80%,年龄越小的患儿这种情况越明显;其次,根据儿童服药的特点,适合儿童的剂型应具有易分剂量、无吞咽困难、口感好等特点,然而市场上儿科专用剂型严重缺乏,儿童大多使用的还是成人药品剂型。有些儿科专用剂型(如干糖浆)比普通剂型(如片剂)价格高很多,限制了其使用。由于儿童所需剂量较成人小,使用成人剂型药品常需要分剂量使用,尤其在注射剂方面,几乎没有儿童用药剂型,很多只能用成人用粉针剂或注射剂代替,剩余部分则被浪费。儿童用药剂型成人化,不仅导致剂量准确性难以控制、剂型破坏,从而导致儿童的用药风险,同时也造成了药品的极大浪费。

三、儿童药物制剂开发过于集中

制药企业在开发儿科新剂型上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对于儿童使用较多的品种过度开发,而对于使用较少的品种则研究较少。比如阿奇霉素颗粒剂共有45个厂家生产,批准文号有60个;而硝苯地平仅有普通片、缓(控)释片、胶囊和滴丸剂,未查到适于儿童服用的颗粒剂和液体制剂等剂型。阿司匹林共查到721个批准文号,绝大部分为肠溶片,其余剂型中,泡腾片有5个批准文号(除原研厂家),咀嚼片仅2个批准文号。儿科药物剂型缺乏的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实际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原因主要和进行儿科的临床试验困难大有关,再加上儿童用药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时间长、儿科专用剂型的市场适用面窄,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制药企业积极性不高,不愿意研究开发儿童用药和儿科专用剂型,使得儿童用药市场冷清。

四、儿童药物制剂剂型使用混乱

根据儿童服药的特点,不同剂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例如,滴剂适用于两岁以内的儿童,对学龄儿童可使用溶液剂、咀嚼片等,而大颗粒的胶囊剂、丸剂或片剂可能造成儿童吞咽困难及损伤,这种损伤对于年龄段较小的儿童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关于不适宜的固体制剂是否会引起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吞咽损伤以及危险程度。日本近期一项关于儿童口服抗生素的顺应性调查显示,小于6岁的儿童中超过50%都有药物使用困难。即使是儿童适宜的剂型,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糖浆剂和混悬剂放置稳定性较差,其中可能包含的甲醇或高浓度的糖分会对儿童造成危害;颗粒剂或其他类似的临时冲泡剂型可能会因为家长操作的原因导致浓度不准确或出现污染问题;吸入剂型也是儿童常用的剂型,但是年龄小的儿童可能很难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配合使用吸人剂而导致吸人剂量不准确,即使是定量吸人装置对这种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

五、儿童用药临时配方不规范

固体制剂易造成儿童吞咽困难,在没有相应的液体制剂的情况下,医师、护士或药师将临时配制液体制剂给儿童使用。通常临时配制的液体制剂是将固体制剂粉碎后溶解而成,或者直接从针剂稀释而来。这种临时配方会造成因剂型变化产生的药动学改变、剂量不准确或者辅料可能有毒等问题,而关于这些问题几乎没有相应的系统性研究。药师或医师在配制临时配方时,关注点往往是儿童是否方便服用,而几乎不考虑因为磨碎药片或者打开胶囊带来的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同时,在剂型缺乏的情况下,临时配方又是现有制剂的有效补充,因此,规范临时配方制剂的标准也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六、儿童用药用量误差明显

在无法获得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时,常常会将片剂掰开或粉碎,将胶囊剂的囊壳去掉后溶解在溶液中给患儿服用,但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剂量差异。将药片粉碎后溶解在溶液中喂服,如果主药本身是难溶的,很容易分散不均匀或沉淀在容器底部,造成每次配药时有效药量相差很大。当药物的治疗窗较窄时,剂量不准确带来的危险就更加明显。例如抗凝剂华法林,由于没有供婴幼儿使用的液体制剂,因此通常是将其粉碎溶于水后服用。调查显示,年龄小于1岁的儿童在接受华法林治疗时,为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治疗时间比其他年龄组的患者要长很多,每月需要做更多的INR检测和剂量调整,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和改变华法林剂型时造成的剂量不准有关。

七、剂型破坏对药物作用产生影响

有研究对伦敦一家儿童医院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显示住院患26%的口服药都需要将片剂掰开、压碎或者打开胶囊。这种做法破坏了原来的剂型,如缓释剂、肠溶剂等,处理后的药品只能当速释型使用,不能发挥原来的剂型效果,而变成速释剂型后产生的突释效应很容易导致患儿药物中毒。例如降压药尼福地平,在治疗高血压时推荐使用控释制剂,而不是速释制剂,因为后者可能会导致血压的迅速下降。儿童使用时如所需剂量较小,则必须将药片掰开,从而使缓释制剂变为速释制剂。调查显示,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动脉血压的大幅度下降,进而造成儿童脑缺血的严重不良反应。为避免这种情况,儿童服药时不得不调整剂量,将每日1次的控释制剂按剂量分成三份,每日3次。

八、儿童药物制剂口感不佳

儿童具有对口味、气味或化学刺激高度发达的感知系统,对味道不佳药物的拒绝是一种基本的生物反射,可造成服药依从性降低、服药剂量不准确甚至带来危害,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儿童服药困难的绝大部分原因为口味不佳,占总数的84%。因此,改善药物制剂的口味是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为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随着药剂学和材料学的不断进步,促进了药物制剂包括药物传输系统的发展,使得药物使用更科学、有效、安全、便利,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但真正适宜儿童使用的剂型并不多。儿童是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个体,不同生长时期对药物剂型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设计并开发出患儿依从性好,乐于接受而且剂量准确的制剂是儿童药物制剂研发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芳华,朱飞鹏,笪红远等.中药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般考虑[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

[2]刘好,骆骄阳,单利楠等.含朱砂和雄黄小儿类中成药的药效与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