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8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策略研究

常树国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水落坡镇中心小学

251803

质疑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没有质疑也就没有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起点的“问题教育”。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质疑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受到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质疑作好充分准备。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专家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时间。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怕学生意外质疑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教师每教一课,可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的技巧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质疑就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使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四、教给学生“问题质疑”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授课伊始,就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鸟的天堂》,“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叫做“鸟的天堂”?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视死如归》在记叙王若飞临刑前,描写了“雄伟、连绵起伏、大青山”的夜景,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大青山”的象征含义,因而会问,写王若飞视死如归上刑场,为什么要描写大青山的景色?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明确理解“大青山”的含义,由此进一步领会王若飞高大的英雄形象。

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是:“总领——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

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是老师向学生质疑,我们把它叫做提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质疑的重心就由老师这边转到了学生这边,学生向同伴、老师发问,我们把它叫质疑。我们又把这种质疑习惯或思维方式叫问题意识。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加强了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进行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再是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对那些能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词、句、段,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语文阅读实践中肯定能从多方面质疑的。

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课堂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的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质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使课堂变得丰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