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霍敏仪

佛山市南海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气候、自然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健康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构成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净化城市环境,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海绵城市理论以及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实践浅谈个人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


引言:

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管理走向以人为本,对城市进行精细化和生态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例如暴雨洪涝灾害的管理能力。国家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广大城市规划设计者们,应当深入领会“海绵城市”的理念,根据城市所在区域、气候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强化城市对雨洪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排走等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海绵城市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水环境和水生态是城市系统之一,经过多年运营,城市水网络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内部以及跨城市之间的关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联合解决。例如以往城市在解决水系统存在问题时,其重点主要就是对河流以及水体本身进行治理,这种措施带有一定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所导致。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运营中所存在的水问题,除了从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外,还应当从水生态系统入手,分析水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措施。而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功能,在应对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具有良好的应对措施,例如面对暴雨内涝等极端天气时,城市可以通过设立相应设施,把雨水和洪水及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实现对它们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改变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利用各类城市设施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城市各类水体处理、水体循环的途径,来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二、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途径

1、海绵城市规划总体方向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分区落实。在需要规划范围内,对各子项的需要的用地指标例如对绿地、道路广场、水域等不同系统等进行确定。在满足有关指标要求基础上进行合理配置以及优化,确保土地能够实现集约利用,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促进海绵城市有序开展并取得成效。

2、明确海绵重点内容与控制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地形、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体系之间的现状与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海绵城市,保证各系统的作用和效益能够充分体现。

1)水系统规划

构建海绵城市,其目的就是要把水系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及专项水域规划阶段,要对城市原有的生态以及空间格局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建立水安全立体系统,内容涉及水的生态、环境、污染、安全等方面,多层次、多方面建立海绵城市水系统。

例如在水生态规划方面,通过确定蓝线位置,改造和修复生态岸线,对径流总量进行合理控制,实现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在治理水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治理地表水,控制水源污染;水资源利用方面,结合区域教育及其分布以及对水资源需求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针对水安全问题,明确防洪标准及空间中重要积水区域分布,提出排水防涝应对措施及合理布局。

2)道路系统规划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制定道路海绵控制目标,同时要满足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道路红线规划等要求,并与其进行衔接。具体措施包括:城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区域排水能力,并根据雨水流量确定其断面宽度及坡度。根据历年积水点分布、内涝风险和地形图资料,及周边地块高程情况,合理确定道路的竖向规划。选择相应的道路透水铺装材料,保证雨水能快速渗入地下。

3)绿地系统规划

在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当保证其系统能够及时把雨水渗透、消纳、净化,发挥其应有作用。重点关注城市低洼地段,其通常都是雨水聚集地以及内涝多发地。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在上述地段增设海绵绿地,并对绿地布局以及所采用的植物和花草进行合理搭配,保证其吸收雨水的作用。

4)排水系统规划

在进行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工作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排水管网以及地形等现状情况,在对排水分区进行合理划分,并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满足雨水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分布排水管网。

对于部分低洼地段,立交桥涵以及下沉广场等地段,必须合理设置排水方案,以及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再出现洪水内涝等情况时能够发挥作用。针对每个雨水分区设置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下沉绿地等临时排水设施,使雨水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使得渗入上述排水设施的雨水逐渐渗透蒸发。

5)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的目的是充分考虑河湖水体及河湖岸线的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逐步构建蓄泄兼顾的体系。改善河道的蓄洪排水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河道的作用。对于城市已建硬铺的防护河岸改造成能够快速吸水并能防护水体和稳定性好的护岸,改造好的护岸充分蓄排能力。

三、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策略

1、 居住区及建筑

城市居住小区内的小区级道路以及广场等地方,可以实行透水铺装;在小区绿地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低于地平面如下沉式设计等,以便能够及时把来自地面的雨水等进行储蓄、吸收,也可以作为小区内部的水系景观。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在楼房屋顶进行绿化,通过种植花草等不同植物,不仅有效吸收、滞留雨水,还能美化城市环境,降温散热。

2、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雨水等地面径流主要汇聚场所,因此必须做好城市道路建设以及雨水径流控制工作。道路两侧在建设人行道时,应采用透水式铺装,两侧绿化带及行车中分带可适当下沉,同时还可将雨水通过向周边公园绿地等自然环境引流排放,更好的储蓄、吸收雨水。

3、 城市绿地与广场

绿地与广场是全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出行的主要地方,也容易聚集

雨水。绿地设计应考虑不同植被的有效搭配,在优美景观的基础上,适度配置灌木植物,让其根系吸收雨水。广场尽量采用下沉式设计、透水式铺装,略低于周边设施,引导雨水汇集并进行吸收、下渗。

4、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是调蓄、排放雨水的主要场所。应对原有体系进行保留,并根据具体情况,疏通沟渠,把各个水系连通起来,形成完整、畅顺的城市水系。

在设置滨水绿带及水岸设计时,在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基础上,应多采用生态驳岸,提高水系吸收、净化雨水的能力。

四、小结

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总目标,分步实施,并坚持“源头减排、有效控制、综合治理”。 积极借助渗、蓄、净、排等措施,利用道路小区、公共建筑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缓释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生态水平及防洪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鹏飞.城乡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

201918):

[2]郭 微.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浅述[J].绿色环保建

材,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