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创新发展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创新发展之路

茅骆雯

中机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快速城市化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发展需求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维持发展的生态平衡逐渐失调。生态文明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兴衰演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尝试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建设,在其创新发展之路上,自然属性的理念挖掘与应用研究对于指导新时期城市新开发模式建设、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自然保护;韧性构建;创新发展;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运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相关专家学者的视线聚焦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上。一方面,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供应,这些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取自自然环境,势必对自然固有形态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所开辟的空间、所提供的功能、所建立的系统等,主要为社会正常运转提供服务,生态系统运转所需的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平衡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论题.

1富有创新精神,提出自然融合理念实践方案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栖息地,对于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融合和吸收功能。考虑到传统的和现代的城市化进程,这些进程往往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移徙、工业现代化等密切相关。,说城市化水平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并不夸张。显然,如果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纳入城市化进程,就必须解决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正处于饱和的边缘,再加上经济衰退和人口增长减缓等因素,这些因素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能力建立更大规模的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开始,新城市建设(城市化)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如何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改道,在中国建设城市和自然一体化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问题。

2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空间,导致许多珍稀生物只能在自然保护区中才能得以生存延续。为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视,从科研和保护等多角度出发开展保护工作。首先,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的重视,结合生物生长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减少因环境变化对其生长造成的影响。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生态保护区周边环境的重视,严禁工厂排放污染物质,通过法律规范地方村民等,减少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其次,针对存量相对较少的珍稀动物,地方保护单位应当安排专家监测其生长状态和相关指标,必要时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帮助生物繁衍生息。最后,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工作的重视,尽可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3区域关联、城郊一体、基底铺展,维护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自然与人工空间始终存在着一系列连续的生态过程与能量交换”。因而,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构建过程中,应以生态和耕地保护为重点,注重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化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与山、水、林、田、湖、草的衔接,整体统筹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自然保护地及各类山水生态资源,跳出城区范围,在区域尺度上铺展绿色空间,构建“区域—城郊—城区”三级完整连续的生态网络体系,奠定区域绿色空间大格局;通过区域性绿色空间资源的有序整合、土地整理与生态修复,维持城市外围生态大系统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保障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持续改善。区域尺度以山水环境为依托,作为城市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涵养区等的生态源头,形成具备缓冲和纵深防御功能的山地森林体系,突出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结合;城郊尺度以自然公园、大地田园及各类绿色空间为依托,形成与城市建设区域空间嵌套、形式多样的绿色开敞区,强调绿色空间与城市形态塑造的关联及对乡村振兴、村庄收缩的引导;城市尺度主要为城内不同类型的绿色空间,注重其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优化的作用.

4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四个自然应运而生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也称天然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也称人工自然。孟兆祯院士认为:“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城市景观概括为人工与自然两大类型。”根据孟院士的观点,纯自然景观为第一自然,人工自然即我们称谓的园林为第二自然。人工自然主要指地形地貌塑造和植物种植、置石和假山等。人工自然通过“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崇拜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和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被动适应和朴素改造,人们利用自然以保证自给自足,知止知足的生存。这一时期人类依附自然,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自然形态以第一自然为主,第二自然为辅。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具备大规模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对抗和排斥自然力,此时推山填海的城市建造模式,平掉了城市赖以生存、能够提供“免费”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时期自然生态过程退化,相互阻隔,第一自然形态遭到破坏,第二自然的发展仍处于较初级阶段。风景园林学中两个自然的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提出来的,当时的中国建设还处于工业文明较初级的阶段,风景园林的层次也较为简单,两个自然足以概括自然景观的属性。四个自然分别为:第一自然(纯自然)指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就是纯自然;第二自然(近自然)是自然物“通过”人的干涉的过程,天然自然物发生了某种形式或数量上的变化,但尚未发生内在的本性上的变化。第三自然(人工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造、加工的自然,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发明的人工物。第四种自然(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设)的人工物与社会有机结合,将个别、偶然、无意识的人工物通过产业实践转化为普遍、必然、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结束语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绿色空间在宜居环境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从整体考虑自然保护地与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构建,是确保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及空间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本文从自然保护地体系视角出发,研究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构建思路与措施,以期为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韧性及协调产城人境的关系提供借鉴,但在绿色空间的多功能性研究、绿色空间系统构建的方法与学科交叉融合、绿色空间的量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昉.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创新发展之路[J].风景园林,2020,27(10):13-18.

[2]黄弘,李瑞奇,于富才,季学伟,周睿.安全韧性城市构建的若干问题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0,42(02):93-97.

[3]陈刚,王琳,王晋,王浩程.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的水生态韧性空间构建[J].人民黄河,2020,42(05):87-90+96.

[4]李干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中国能源报,2017-12-18(019).

[5]王树声,李岚.中国城市规划中自然环境保护的传统轨迹[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06):9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