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初衔接中心育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1
/ 2

浅谈小初衔接中心育体系的构建

宋红卫

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二部, 黑龙江 大庆 163002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经严重干扰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如何解决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扭转消极思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未成年身心成长质量,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课题。美国校园枪击案多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为此美国实施PMHP项目,聚焦于学生早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筛查,尽早干预,以避免学生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心理扭曲固化。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PMHP项目和日本多个项目的经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校家结合,从多角度进行预防与尽早干预。

关键词:四化一面;小初衔接;教学理念

1 四化一面”心育体系定义

通过学校、家庭的心育合力,建立健全的心理管理梯队;通过多角度观察、定期座谈、网络讲座、在线解答等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内心,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随时疏导,精细化地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健全的心理咨询辅导设施、特色的心理教育课程,使得我校的心理咨询更规范;运用多种方式和信息媒介宣传教育,让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无形地渗透心育教育;建立严密的心理“防”线,通过多种方式将心理问题的工作范畴前移。

2 四化一面”心育体系的具体做法

2.1 心理管理梯队化。

2.1.1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共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的心育合力。学校会不定期召开家长代表会,组织教育子女有经验的家长、学校领导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形成校家二元体系,由家长和教师围绕学生进行观察和帮扶。

2.1.2心理沟通大使。班主任对班集体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谈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及早发现,尽早处置。

2.1.3 建立心理应急小组。由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心灵驿站、生活老师及各班学生心理委员组成危机应急工作组,做到层级化管理、梯队化排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2.2 心理问题精细化

2.2.1在生活中,教师主动从学生的学习、社交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家长从学生吃饭、课后学习、睡觉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在校和在家情况的交叉比对,以此分析、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2.2.2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圆桌会等谈话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予以帮助。

2.2.3我校定期在网络上进行讲座。家长和孩子可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任何问题,教师都能够在线解答,实时交流。

2.3 心理咨询规范化

首先,办好心理咨询室。通过建立“心灵之音”咨询信箱、咨询热线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然后,增强教师素质和能力。全体教师增加心理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自身健康心理素质。再一个就是,心理干预专业化。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心理辅导教师会定期与心理诊所学习、交流,对已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最后,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校特色心理教育教学。开设心理辅导课,并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科教学中,与各学科结合起来,实现课外与课内、教育与指导紧密配合。

2.4 心理宣传多元化

2.4.1 充分利用黑板报、“青春对话”广播栏目、宣传窗、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4.2运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3 心灵之声“面对面”

第一:心理“防”线。心理工作应该立足于“防”,将心理问题的工作范畴前移。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心路之语》,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专业的教师任教,学校的做法是,每个班级、每两周上一节心理辅导课。

第二:学校定期下发心理问卷测试题,利用乐教乐学网络平台发送学生问卷,由教师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波澜,教师及时疏导。

第三:通过家访、电话访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衔接期间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必须要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

4 “四化一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用教师的健全人格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帮助衔接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研究实践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了提升,实践研究使教师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付诸实践,从各个角度去设计策略。老师的教研热情被带动起来,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教学,教研相长。过去经常讲“人多力量大”,教师要融入到一个具体的团队里并释放着自己的智慧,成为团队一份子,将个人的作用在团队中加倍的放大。

5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处于和谐状态时,其学习效率最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我们注重了学生心理发展,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热情普遍高,学习过程轻松、愉悦,没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学习效果好,整个学校校风正、学风浓,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6 以科研先导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
随着“四化一面”心育体系的不断建设,我校积累了一定的心理课程教学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心理建设:如时间的有效分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与物、调整和控制行为、把握内心、反省自己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等等,所有的心理建设都能直接应用在实际学习上。正是因为我校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可能遇到各项问题,进而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解决共性与个别问题,在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上,做到并做好了用事实实践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

7 反思与困惑

在运用“四化一面”心育体系解决小、初衔接中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显著的效果,但是也发现在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

7.1 心理问题研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理论支撑力度不够

在面对普遍性心理问题时,心理问题解决策略都能迎刃而解。然而,当出现特殊情况时,解决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细化,尤其要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事件进行专门研究以达成目的。尤其在心理建模方面,如果想逐步完善,还需要研究教师搜集、选择多样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向专家请教,通过重组--建模的心理学过程完善研究,建立范式。

7.2 小部分家长关注度不够,家校协同与配合的力度需要加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小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重视。对于孩子的衡量标准认识比较浅显,还只停留在学习成绩的高低。家长们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和正确地疏导,导致孩子走了很多弯路。家长对于心理问题的忽视还表现在对问卷调查填写的态度不认真、内容敷衍等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收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纵深发展。

8 结论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研究,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名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省、市、区获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心理成长素质日趋优秀。但心理研究解决策略的各项指标还有待完善,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中还需继续向前。道阻且长,作为教师,绝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在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时,也会不断遇到更多新问题、新挑战。只有围绕育人这一教育核心目标,牢抓综合素养的养成,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中形成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在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下,才能真正地完成百年育人的教育大业,创新发展,守住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