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2
/ 2

中小学武术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策略

蔡世宏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734031

【摘要】本文在阐述武术人文价值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武术教育中的存在的武术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等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武术 价值 中小学教育

中华武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兼备,在运动形式、活动内容、文化意蕴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在是,当前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却远远没有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新认识中小学武术的教育价值,并结合实际推进武术在学校普及并发挥功效。

一、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中华武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多种价值功能,具有教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特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人体文化价值。武术集身体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构成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研究表明,“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美感与文明程度。”

2.健身养生价值。健身价值是武术存在的基本特征。武术健身价值体现在运动之中。例如,长拳演练可以增强人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而养生价值却体现在太极拳、八段锦等内家拳之中,讲究以意领气、刚柔相济,将意识、呼吸和动作要三者合为一体。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外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内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

3.社会交往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便更好的融于社会人。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社会,而社会交际是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枢纽。在武术教学中,秉持尊重、平等、和谐,强调对学生潜能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强化,为广大学生扩大了交流和展示机会,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如:凭借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课余的武术教育,它助力于推动学生间的合作交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4.人文思想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武术融儒释道各家学派理论思想于其中,上接“仁、义、礼、智、信”等信条,下承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武术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谐”,即人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又构成了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而太极拳是以阴阳五行说这一哲学思想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又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这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合。

二、中小学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育的文化育功能弱化,教学形式单一。在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中,基本上剥离了文化的内涵,只剩下动作的躯壳。其一,抹去了武术的功法理念、哲文思想、文化传承等内容,普遍采用武术套路教学形式,内容单一枯燥,对动作要求条框分明,中规中矩,这种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其二,抹去了武术的本质特性技击方法,其实武术最吸引学生的内容就是技击,当武术缺失了核心内容后,仅剩下套路竞技的形式,当教学、训练、比赛、规则等服务于套路竞技时,武术就成了少数人的活动,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只能做远观者,进而丢弃了学校武术教学的本真。

2.武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影响不良,支持条件匮乏。一是影视、小说等传媒给武术打上了一层神话的烙印,无原则地夸大了武术功能,使学生都想成为臆想中的“武林高手”,但现实中的套路学习,却无法实现攻防技能和飞檐走壁等“功夫”,在认知造成了巨大的落差,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三是大多中小学的主管部门、领导、教师的不重视武术,加之教学内容的缺少、教学时间与场地的不足、器材的短缺、师资的良莠不齐等,都对学校武术教学造成不良影响。

三、发展学校武术实践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大力弘。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认同,正在融入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列。作为地方文化高地的学校,理应充分发扬这一“国术,不但为育人,更为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认识。武术伴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融会了哲学、医学、伦理、易学、兵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如整体观、太极阴阳变化观、形神论、动静说、刚柔说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邃隽永。它既具备了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深含中华文明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所以,应该利用其深厚的底蕴优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2.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各级武术竞赛活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实施纲要》的指导下,把握发展契机,建议学校主管部门设立专门重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并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武术教师的进修、培训,以及改善教学场地器材,从而为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保障。同时,构建学校武术竞赛体系,不断促进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推广。

3.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武术教师队伍是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职引进和兼职培养相结合的武术队伍建设机制,量力而为,有序推进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武术教育资源,在加强体制内武术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聘请当地知名的民间武术人士或运动员进行培训或授课,在加强武术交流的同时,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4.开发地方性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促进武术教学系统化、规范化、持续化开展的基础条件。在教材开中,要严格遵行“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要突出文化性、兴趣性、知识性、传统性、技能性于一体,整合文化、音乐、游戏等资源,充分展示武术文化内涵及教育功能。要坚持简单易学,重视基础,突出技击,地方性的原则设计技术内容,注重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促进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

5.丰富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是提高校园武术活动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坚持“文武结合,以武育人,以武促智,以武术健体”的理念,将武术文化纳入学校建设之中。在加强体育课教学武术比重的同时,将武术纳入早操、课间操、大课间和社团活动之中,构建班级教学赛、年级展示赛、校级锦标赛等多梯次的校园武术竞赛活动,形成“教会、常练、勤赛”校园武术活动机制,实现武术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武术文化。

总之,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 温力在.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2009.

[2] 刘景堂.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中国成人教育[J]. 2005.8.

[3]韩爱芳,当代武术价值观解读. 搏击(学术版) [J].2005.6.

[4]胡国,关于武术教育的文化性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J].2017 . 24.

注:该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中小学武术教学与中华文化自信培树研究》(GS[2018]GHBZ070)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