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遗年”—传承和利用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

/ 2

“庆遗年”—传承和利用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

杨灵洁 符正阳 孙铭 李苑卓 王海渤 指导教师:汉吉月 王娜

大连艺术学院

摘要: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也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在2016年11月1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今,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被人们所遗忘。如今,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价值,我们可以从“庆遗年”开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 传承 利用 庆遗年 资源开发


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包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第三十九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非遗名录中的项目,它不仅仅反映了每个季节的特点,代表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还具有非常显著的民俗文化特征。并且二十四节气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大部分特点,形成了一个周期,影响着从古至今的华夏大陆。农民们依照二十四节气特点进行播种、秋收、储藏、歇息。形成了独特的文明。

现如今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代表着其独有的季节性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一个指导农事的历法,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所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不仅仅是增进了全世界人对中国产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度,更是促进了当代青年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和了解。[1]

因为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实用性和包容性,我们希望可以利用“庆遗年”这个品牌将二十四节气大力的发展起来,能够让多数人都能了解它距离我们并不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庆遗年”选择将它衍生成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与我们的生活关联起来,由此想法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有意义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发展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判断农作物生长非常传统的方式,从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从诗中了解到了节气所包含的各层意义,比如说芒种代表了仲夏的开始,小麦开始成熟。这二十四个节气不仅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当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这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季节替换中都会体现出来。我们利用了它独特的文化知识将每个节气的特点融合在了“庆遗年”的文创产品中。将二十四节气变成文创产品研发出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二十四节气,更是为了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永生的文化,正式的走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走进大众的视野,走进世界。

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的文化创意的设计与提出,是想要将二十四节气变成一个文化载体,更是希望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角度去探究二十四节气,唤起人们对保护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积极的去响应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

三、二十四节气与传统工艺品结合

1.文化价值

既然谈到了与二十四节气传统工艺品的结合,就不得不谈谈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经过了近千百年的发展之后,人们逐渐形成了大量基于某个节气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特定习俗的行为习惯,然后这些方式和习惯慢慢就演变成了“二十四节气”的特有的民俗,有的甚至还逐渐演变成了非常大众的传统节日,这些都在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2]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了解怎么将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利用“庆遗年”转变成人人都能看到称赞的实物财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踏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下,保护这种无形的文化,保持其完整性。

2.国家政策支持

如何传承是大家争论较多的问题。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问题:“传的人只顾传,创的人只想创。”[3]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中写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并且非遗文化也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文化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脚步,但是在青少年中很少人对二十四节气有很深的了解,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的广泛传播是很有必要的,“庆遗年”积极响应了国家对于非遗文化“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将二十四节气带进大家的日常生活,实行有资源的利用,将二十四节气永久传承下去。

四、针对二十四节气传承与利用的探究

1.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只是知识,更是整个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证明,将节气实物化,进行工艺品制作,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审美,并且逐步的加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元素与种类,满足大众需求。

2.将二十四节气设计为实物,不仅仅满足了当下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更是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当代人对非遗文化的充分认知,提高了非遗文化被人们熟知的程度,为传播非遗知识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庆遗年”所研发出来的节气产品的受众不尽仅仅是大人,还有孩子,包容度非常的大,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散播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大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3.在文化多种并且复杂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性被遗忘在了知识的角落里,如果没人提起,很难让人想起。人们对于这些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它只是知识,没必要深入了解的禁锢中,这对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常的不利。我们用“庆遗年”这个品牌作为平台帮我们去介绍二十四节气,让传承与发展的速度提升,并且让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方式与当代人的习惯所契合,一传十,十传百的大幅度传播下去。

五、结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只停留在需要上,开始对实用性、美观性等等性能产生极大的要求,所以想要传承和利用二十四节气并对它进行资源开发,必须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将特色提炼出来,并且深刻的表现在“庆遗年”所设计开发的产品中,慢慢雕刻在人们心中。非遗文化是非常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大幅传播的文化,我们将用我们能理解的审美去扩散它的知识与带给我们的信息,然后传播给其他人。我们该怎么去做到这些,怎么去传承,在传统方面又如何去与它联合,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开始的行动。如今,我们必当努力传承非遗文化,将它带进更多人的生活。


项目信息:本项目“庆遗年”是以中国二十四节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将这种创新思路变成商标形式印在合作厂家生产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以及其衍生品上,将带有二十四节气商标的文创产品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起到扩大其使用的范围和被认知的程度,并结合互联网等各种线上线下宣传这一新颖形式,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31-36.

[2][2] 艾君.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文化传承价值[J].工会博览,2019(35):40-43.

[3][3] 彭佳,唐林伟.我国非遗手工艺传承研究:背景、内容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9(06):37-42.


【作者简介】:

杨灵洁,(200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大连艺术学院专科在读。

符正阳,(200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在读。

孙铭(200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在读。

李苑卓,(2000-),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在读。

王海渤,(2000—),男,满族,辽宁本溪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