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3


胃肠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赖冬梅

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 537600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80例接受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更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2.50%(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7.50%,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5.0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科患者围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胃肠外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类多发于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不仅容易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肺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相关报道称,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到了19%左右,其中尤以胃肠外科患者为甚[2]。对此,临床多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研究以我院胃肠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刍议胃肠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80例接受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齐全;(2)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协议。排除标准:(1)传染性疾病;(2)精神异常;(3)凝血功能障碍;(4)手术禁忌症。根据抽签法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均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5±12.3)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2.7±12.0)岁。两组受试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数据相近,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症状,给予用药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将疾病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形成原因、如何预防、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增加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对于酗酒和吸烟患者,应嘱其戒烟酒,以免不良饮食引起血液高黏,进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呼吸、咳痰,以防肺部感染。(2)术中护理。尽可能通过上肢静脉用药,注意用药过程中的药液温度(35~37℃)适中,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血管收缩或体温过低引起血液流速过慢。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若手术时间超过预定,则静滴0.5L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3)术后护理。术后6h内,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将下肢抬高25°,充分按摩双侧下肢,以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术后6h后,开展床上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踝泵运动,每组20次,连续20组。睡前以温水泡脚(15min),加速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3]

评估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后综合征、肺栓塞)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以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判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专业技能、护理效果等,采取10分制,评分超过8分时,判定为非常满意,评分6~8分时,判定为基本满意,评分低于6分时,判定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更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全血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聚集指数

高切

低切

对照组

40

4.85±1.23

12.89±3.14

1.60±0.53

1.90±0.23

2.40±0.73

观察组

40

4.02±0.96

10.03±2.36

1.20±0.32

2.51±0.78

1.17±0.35

t

-

3.364

4.605

4.086

4.744

9.609

P

-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2.5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后综合征

肺栓塞

并发症发生率[n(%)]

对照组

40

3

2

3

8(20.00)

观察组

40

1

0

0

1(2.50)

x2

-




6.135

P

-




0.013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比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7.50%,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5.0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n(%)]

对照组

40

15

16

9

31(77.50)

观察组

40

28

10

2

38(95.00)

x2

-




5.165

P

-




0.023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引起胃肠外科患者下肢血管坏死,轻者造成其下肢活动障碍,重则引起肺栓塞,后果不堪设想[4]。因此,胃肠外科临床多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本次研究对我院观察组胃肠外科患者实施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术前护理,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了解,使其更加重视预防此类并发症;通过术中保暖等护理,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合术后护理,加强了对患者下肢的按摩、功能锻炼、温水刺激,有效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6]

本次研究中,我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经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结果发现,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更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切实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2.5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77.50%,而观察组患者高达95.0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胃肠外科患者围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胃肠外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简红云,张瑛,陈玲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路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8):1122-1125.

[2]景利娜,崔保宁,赵云云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5):161-163.

[3]姚洁,郗旭燕,张萍等.风险护理在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5):891-892,894.

[4]李益萍,谢浩芬,蔡泽君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DVT护理干预模型构建及其在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6):3389-3394.

[5]巫素青,宋应群,胡月等.可调式踝足矫形器在预防胃肠道肿瘤患者腔镜术后下肢DVT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4):58-60.

[6]张小莲,郑军玲.PDCA循环护理预防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5):84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