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力公司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4
/ 4

江苏省电力公司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王乐 王颖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210008

摘要:随着国家期望的调整、经济社会的极速变化、国家电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的提出,软科学被赋予了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实现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共享,对于改善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了解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与特征、明确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及构成,结合国内外软科学研究成果共享的实践经验,构建江苏省电力资源共享模式。

关键词:江苏省电力公司;软科学;资源共享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毛伟明董事长提出了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1970年代和1980年代,软科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是一门为所有领域的治理和决策提供综合智囊结果的科学。它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特色智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应用服务形式,无论是政府公共政策还是公司和机构的战略决策咨询,都代表了决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软科学,属于理论研究和服务类别[1]。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软科学被赋予了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这预示着新形势下能源互联网理论的逐步深入以及能源使用者行为的巨大变化[2]。通过探索软科学,我们可以制定满足我们发展需求的公司战略并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深化软科学研究的建设,着重于研究和实践软科学的总体布局将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3]。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软科学研究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软科学技术的资源共享差距而引起。要缩短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需要尽快改善我国软科学研究的资源共享条件。而实现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共享,对于改善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如何实现软科学资源共享,是当前软科学研究领域中令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机制与构建,国内外软科学研究成果共享的实践经验,探讨科学合理的信息成果共享模式,研究软科学各相关主体(包括软科学研究机构、软科学研究管理机构、决策部门等)如何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协作关系,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各种研究成果的共享,对于整合我省软科学研究机构科研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与特征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是指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主体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研究资源共享,为软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的全部活动。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具有共享主体的多样性、共享客体的可共享性以及共享方式的高效性。即软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需要获得信息的企业或部门都具有通过高效的共享模式参与共享活动的义务与权利[4]

共享主体包括软科学研究机构、软科学研究管理机构、决策部门等,是指共享活动的承担者。其中,软科学管理机构在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活动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共享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各种不同类型的软科学研究机构,是共享活动的核心,也是共享活动最直接的受益人;各决策部门在共享活动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它们所提供的决策需求信息是软科学研究的指针,引导着软科学研究的方向,其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与评价,是软科学研究良性发展的动力所在;拥有相关信息资源的部门尽管和软科学研究的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为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有义务对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一定方式的共享[5]

共享客体的可共享性表现在信息资源和研究人员两大方面。信息资源包括研究报告、图书、期刊、文献和其他为软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数据信息库,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很广的资源。软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不仅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软科学研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6]。软科学研究人员掌握有大量的知识,而知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外溢性。知识本身属于公共物品,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阻止其他人学习、掌握和使用知识,同时一个人学习、掌握和使用知识也并不妨碍其他人学习、掌握和使用知识。从理论上讲,由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作为知识这一公共物品的载体的软科学研究人员,也具有很大的资源共享前景[7]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是通过共享主体的沟通与联系来实现的。各共享主体之间可通过与平台的连接实现便捷和高效的资源共享。

三、国内外软科学研究成果共享的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的智库一直非常重视促进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印刷媒、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各种研讨会和演讲,向政府,学术界和公众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公众舆论并激发决策者,注重提高教育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其中,专著、研究报告、期刊出版物、论文和其他出版物是发达国家智库扩大影响力的最重要方法。

与发达国家智库中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多种方法和完整的知识共享机制相比,我国目前共享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有两种主要类型。

(1)通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共享。国内软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通过更有影响力的会议来分享,例如全国软科学年会,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和软科学国际研讨会。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法,绝大多数学者对软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更好的成果,并分享了他们的利益。

(2)通过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自2004年底推出中国第一个“软科学研究与共享平台”以分享软科学的成就以来,其他州和城市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软科学资源共享平台。更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黑龙江省软科学网络,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文献库,河北软科学成果管理系统,福建软科学研究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平台取决于网络和数据库。跨区域和跨部门整合资源的技术,例如研究机构,专家,软科学项目和研究结果,并为共享结果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支持。

四、软科学管理体制特殊性及信息共享模式构建

4.1软科学管理机制的特殊性

1.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不同

从标准特征方面来说,软科学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更多的是本行业的管理规范,而并非国家军用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其原因与软科学的研究团队一般规模较小、研究成果相对单一(文字报告或演示模型)有关[8]

2.过程难以模型化和定量化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软科学研究的“输入”很难归类和总结,因为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新闻趋势,市场情报,专业知识,同行著作,并且可以由领先机构或用户提出。公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软科学研究的“过程”可能是信息整理,实验计算,头脑风暴和专家判断。由于项目完成人员的工作经验不可重复,并且“投入”和“过程”的多样性,很难对软科学研究进行建模和量化。作为软科学部门的管理者,不能参与软科学的研究过程,除非为完成项目的人员设定质量目标。

3.研究成果的验证机制不同

有形产品(例如硬件和软件)通常具有相对清晰和完整的测试标准,可以用作出厂之前验证产品合格性的基础。软科学研究成果的验证机制是不同的。软科学研究的验证者通常是领导者、专家甚至用户本身。由于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可变性较大,因此交付前的工作通常在验收前完成,然后由用户直接提出修改意见,只有在用户使用时委托研究单位的负责人或专家进行“出厂”检查。是“不愿意”提交修正案。

验证软科学研究结果的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迭代过程。咨询建议是否适当以及预研究是否足够,通常可以在采用和实施后准确评估。从短期来看,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体现在文字和印刷是否整齐,理论是否先进等方面。从长远来看,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体现在它们是否能够经受实际测试以及推广和应用之后是否可以形成利益等方面。

4.2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构建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有不同的见解。其中,具有技术背景的专家学者在资源共享的讨论和研究中大多仍处于技术层面,而一些社会科学家对资源共享的示范则主要在行动和动机层面。实际上,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环境,结构,内容和技术。其中,环境和技术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内容和结构是资源共享的核心。

4.2.1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中的环境构建

建立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的环境,主要是指有效改善共享体系之外的各种因素,为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需要许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宣传以各种方式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的需要,在各个决策部门和软科学研究人员中灌输资源共享的概念,提高政府部门对资源共享的认识,并提高对环境的认识。优秀的社会文化软科学研究资源可以共享。必须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最大程度地公开政府信息,使软科学研究所能够共享政府信息资源,为软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除上述措施外,政策因素也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人和组织的行为是政策的产物。”政策的领导作用非常重要。政府需要从政策体系中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确保知识共享的实现。

4.2.2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中的结构构建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中结构构建的核心,在于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把软科学研究机构及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结构的构建可通过进行。

(1)组建软科学研究虚拟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源于现代公司管理发展战略,该战略主要指的是共同合作以形成竞争性组织的公司。两者将保持独立性,并共同努力实现公司之间的资源和核心职能。虚拟战略联盟的形成通常会破坏传统机构的组织系统,而无需进行繁琐的法律诉讼,也不需要固定和严格的组织结构,组织级别和组织边界。具有比较优势的软科学研究所可以根据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谈判参加一个或多个软科学研究战略联盟。这在不同类型的软科学研究所之间的关系之间创建了新的网络合作。

(2)设置支持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职能部门

通常,建立资源共享系统需要指定的职能部门或人员来支持资源共享。他们的主要责任是鼓励和促进资源的获取,共享和使用。当前的软件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是软件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系统的中介,它负责促进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共享,并需要促进资源共享行为的出现。

4.2.3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中的内容构建

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内容建设是指建立一个框架来反映和维护相关的软科学研究资源,以便在合适的人之间共享合适的资源,这是不合适的。

构建内容不是对所有软科学研究资源的详细描述,而是一组思维模型或框架。首先,需要了解软科学研究的性质以及研究资源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接下来,需要了解可用资源的类型以及如何分配和连接这些资源。

建立内容有四个标准。首先是资源可用性,也就是说,“只要资源存在,它就必须是可搜索的和可用的”;其次,搜索准确性对于内容构建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无关或空的搜索结果会大大降低对资源共享的兴趣”;第三,资源的有效性,即资源库中的资源“必须是高质量的,而质量较差会阻止用户共享他们的热情”。第四,访问资源的能力意味着可以“在需要时获取资源”。

4.2.4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中的技术构建

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的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促进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合作活动以及最大程度地共享知识资源。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需要针对以下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1)通过分布式计算为各种独立的软件科学研究所提供服务(2)实现各种软件科学研究所之间的互连和协作。(3)为各种软件科学研究所提供资源共享和互动合作的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软件和技术系统支持基于Web的工作实践,从而增加了对开放性和协作性的支持。应当指出,建立支持协作的技术系统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技术平台上专门执行资源共享。许多资源共享行为发生在技术之外。因此,在营造有利于人际和知识互动的物理环境时,必须格外小心,并为知识共享中的非正式交流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支持条件。

五、江苏省电力公司资源共享构建

江苏省电力公司软科学研究所可以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联合多个机构,形成多主体的动态联盟。该机构是领导者领导各个机构以及项目实施。在动态联盟中,该组织充当参与者,管理联盟带来的风险,保护其自身利益,并提供独特而优越的资源。

目前江苏省电力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软科学资源共享系统。研究主体涵盖大学、公司、政府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各个学科的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结合江苏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的模式,可以在未来着重打造资源共享需求驱动的战略联盟。这是指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机构之间为了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战略联盟。这种联盟是相对静态的,其成员相对固定,并且不会随着协作项目的结束而结束。通过某种形式的长期合作,成员将共同为组织和区域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立共享的空间。参与战略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特定的核心特征和独特的资源,提供与其他成员共享的资源,并拥有自己的研究报告,专论,论文和其他准备向资源平台提供明确的知识资源、合同或法规。资金来源优先考虑联盟成员,在规则的框架内,联盟成员可以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下,激发了机构间共享的热情。打破机构之间的物理隔离和机构划分,促进软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功能意味着成员组织参与的越多,主题越广,软科学资源的整合程度就越高,战略联盟本身的价值就可以体现得越多。

结语

软科学研究的独特特征决定了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必要性。通过共享软科学研究资源,可以聚集各个领域的专家,形成相应的专家系统,并建立完整的软科学研究信息和知识体系。基于此,可以形成高度智能的系统。只有建立健全的机构间交流和共享体系,才能发挥科研机构的协调作用,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本文系统分析了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结合江苏现有模式,提出江苏省电力公司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波,王建国,齐菲,等.我国软科学元理论体系框架的初步探讨 [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241 - 245.

[2]贾康. 软科学与现代发展理念[J]. 经济,2017( Z1) :9.

[3] 叶征。 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罗毅。 我国软科学研究机构资源共享机制问题研究[D]。 2008。

[5] 金春华,葛新权。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7,24(5):21- 23。


[6] 陈娜, 方涛, 伏艳玫,等。 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现状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2(12):33-35。

[7] 金春华,葛新权,刘宇。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机制与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4):16-19。

[8] 王超。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J]。航天工业管理,2020(02):24-26。

[9]梁忠秋。 试论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软科学管理[J]。 科技视界, 2017, No。219(33):184-185。

[10] 赵刚, 蒋天文。我国软科学研究机构资源共享机制与措施[J]。 中国软科学, 2006( 8) : 22- 30

[11] 李立。论科技资源集成的类别、诱因与路径[J]。理论学刊, 2005( 12):51- 53

[12] 林东清。知识管理实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13] 李立。论科技资源集成的类别、诱因与路径[J]。理论学刊, 2005( 12):5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