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升及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疫情后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升及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张鹏 周涛 莫微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结合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初步探讨了相关对策,以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疫情 疾病预防

今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重大的挑战。2003年SARS之后,我国迅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建设了一整套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其中包括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多次突发疾病的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此次新冠疫情的暴发,初期的应对失措显示其中仍有短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与功能提升,将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广义范围来看,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在一定权限范围内为公众健康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种公共、民营和志愿组织的总体。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12类基本项目,2019年新纳入19项,共计31类[2]。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基本保障,同时在突发疫情的防控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足、经费缺乏

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经逐年增加后也仅69元,在资金的投入上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其中疾控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比2003年还有所减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18.8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14万人,分别比2003年减少2万人和1.9万人;一些地方以改革之名撤并疾控机构,2003年全国疾控中心(防疫站)3584个,到了2019年年底只有3403个,减少了181个[3]

2.卫生服务网络尚不完善、机制运行存在薄弱环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仍需加快建设。因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限制,“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完善[4]。部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发展停滞倒退,基础设施简陋陈旧,检测能力低下,导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法做到基本监测,从而贻误防控时机。国家花费巨资打造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并不顺畅,在疫情暴发初期,直报系统受到了诸多非技术层面的因素干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达。

3.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职能分散、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职能分散在疾病预防控制局、医疗管理和医院管理局、应急办公室等许多部门。在预防和控制的细节方面有很多干扰,没有全面的协调合作、缺乏联通共享,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的重大疫情及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发现、报告新传染病的前哨,但它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合作与协调也存在问题。

4.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有限、缺编严重,同时存在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现象,业务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提高。疾控机构的考核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收入待遇相对临床医务人员进一步降低,致使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流失。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各级疾控机构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为-0.4%,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年均增长率为-0.87%[5]

三、公共卫生服务改革与提升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职能

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回报周期比较长,往往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增加了公众认知公共卫生服务重要性的难度。因此,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集中制度优势、发挥政府职能至关重要。

政府应及时出台、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当前疾病防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构和专业机构各自在其中的权责,完善容错机制;转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事业引入机制,可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形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合力。

政府应充分总结疫情期间防控的经验与措施,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注意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多部门、多机构的联动配合,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的良好局面。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进一步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加强核心能力,制定和发布预防、控制疫情的策略与措施;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协调意识;完善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级疾控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创新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医防协同机制[6]

建设应急救治机构,确保一旦出现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在较短时间内规划好独立救治病区、方舱医院;做好设施设备储备管理,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对必备的药品、医疗卫生器材和防护用品等进行常量储备。

3.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整个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和协调机制的考验和检验。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在此基础上,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政策补偿机制,减轻社区卫生机构生存压力。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建立长期稳定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扶持发展以中医、康复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效益水平;将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成情况与居民满意率结合起来。规范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做好“引进、培训、管理”三环节,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模式,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将考核成绩与收入挂钩;职称评定改变偏重论文、科研成果的导向,加大考量在疾病防控和应急工作中的实际贡献。定期对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储备人才队伍;开展规模、方案、时间不定的卫生应急演习等。加强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如传染病救治、重症监护救治、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积极探索高校直招或定向招聘、紧缺专业招聘等形式,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2015.

[2] 关于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9.

[3] 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

[4] 王炼, 滕芸. 双向转诊制度运行现状及对策探讨. 中国农村卫生. 2020. 0(3): 66-67.

[5] 陈浩, 豆晓丽, 闫丽娜, 陈红艺, 张光鹏, 王林.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动情况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 2017. 29(1): 8-10.

[6] 孟庆跃. 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转型与改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 53(10): 96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