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逻辑思维的培育探索——以《文艺复兴》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历史逻辑思维的培育探索——以《文艺复兴》一课为例

王威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而在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历史思维,离不开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培育。叶小兵认为,历史的逻辑思维就是历史的理论思维,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1]历史逻辑思维的形式包括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本文拟以高三复习课《文艺复兴》为例,探究培育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一、厘清历史概念,历史逻辑思维有维度

历史概念是历史逻辑思维的基本细胞,是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素材。作为复习课,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概念已有所了解,但并不全面。因此,教师从时间、空间、具体概念等及个维度进行解析。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文艺复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文艺复兴的开始时间,学生非常熟悉,但结束的时间,岳麓版教材及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也未做说明。对其结束时间目前学术界被广为认可的是刘明翰的观点,即培根发表《新工具》(1620年)和笛卡尔发表的《方法论》(1637年)为标志,理由是“意识形态转型结束,进入了近代时期”。上述设问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对培养学生时空观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文艺复兴发生在何地?在岳麓版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西欧,但文艺其实是兴起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但也波及到东欧,总的来说离西欧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这有助于学生对空间维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1. 文艺复兴是什么?文艺复兴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首次使用,源于法语,是两个词的组合,re表示再次,naissance代表重生,即是文学、艺术和科学复兴的运动。这正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及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师通过对文艺复兴的时间、空间、概念上的全面梳理解读,使学生全面理解文艺复兴这一历史概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间、空间等思维路径理解历史概念,为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涵养提供维度。

二、展开历史判断,历史逻辑思维有深度

历史判断是对历史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教师以历史判断为载体,通过关键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首先,教师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可知,黑死病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是核心因素,那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材料一:诚然薄伽丘讽刺教会的腐败、莎士比亚宣扬人文精神,但如果你读过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原著,你一定会惊讶于书中的粗鄙的描写。

教师设问:文艺复兴这些伟大的作家要迎合什么人的需要?学生根据所学很容易迁移到市民阶层这一群体。接着教师引出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13世纪初威尼斯成长为意大利的贸易、金融中心,创造了一个商业社会,进而又催生了追求理想生活的市民社会。因此由中世纪主导的思想观念,再也不符合市民的要求了。

教师继续设问:中世纪主导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市民追求的思想观念又是什么?根据所学学生可以概括出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无所作为的,应该限制人自身的欲望。而市民追求的思想观念可以概括为人文主义。

教师继续提问:有同学产生了困惑,当时的文艺复兴是怎样顺利开展的?天主教会没有阻止吗?

材料三:当时的意大利政治上没有出现统一的王权,出现了很多像威尼斯这样的城市自治政权……13、14世纪教皇的权力衰落的很厉害……教皇没有实现我们宣讲的思想大一统。

通过材料可知,意大利城市自治政权的发展及13、14世纪教皇权力的衰落,说明教会势力无力阻止文艺复兴运动。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文艺复兴作品中“充满大量的情欲色彩”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家要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进而引出13世纪后意大利城市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催生了追求理想的市民社会,而中世纪主导的思想观念不符合市民的要求。这一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推动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决定生关系。因此,由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本原因即经济发展这一特殊判断就发展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变革的根本因素,这一历史逻辑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唯物史观素养的涵养。

三、拓展历史推理,历史逻辑思维有广度

历史推理是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它表现为由历史概念组成的历史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成为超越实际作用于历史对象的实践活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维活动。

教师继续设问:教皇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无恶不作,那么有人说教皇控制欧洲的时代是黑暗的中世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问题前,教师首先解释“中世纪”的概念。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中。

对“黑暗时期”等负面观念是来自于启蒙运动中康德等人的作品中。20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暗,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之后,教师抛出学生的疑惑,即康德等人为什么要竭力宣扬中世纪是黑暗的?康德等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的反义词就是“黑暗”,因此,康德等人宣扬“黑暗的中世纪”是为了服务于启蒙思想的宣传及理性王国的构建。因此,我们在评价与解释历史时要秉持客观的态度。

接着教师设问:既然中世纪如果不能看作是黑暗时期的话,那么与此相对的文艺复兴能不能称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呢?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追问:文艺复兴有何消极影响吗?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引导,使得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增强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广度。


孙立田提出:“历史课程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只是了解史实。”[2]借助历史逻辑思维的形式: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进行情境设置,通过问题生成引导学生发展历史思维,同时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的运用也利于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姓名:王威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明清史

地址:中山市远洋城天骄花园

邮箱:lilizhou323@163.com

手机号码:18928118190

邮政编码:528400





1[?]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