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浅析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现路径

张宗峰

山东省菏泽职业学院

此文系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菏泽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部为例》课题研究成果,编号为2020QCT01015

【摘要】本文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以民族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的传承为研究内容,探索如何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有效地融入活动,从而培养担起民族复兴时代任务的人才,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得益彰。

【关键词】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思政教育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头强劲,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因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一时之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着力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思政价值分析

第二课堂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和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第一课堂重在“启智”,第二课堂重在“立德”,协同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主动探索大学生思想引领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至关重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在提升教育效果上有许多独特优势,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而且这种优势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变。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瑰宝,积淀着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它蕴含着人们世代相处的价值观,能够用智慧和文明构建社会的基本道德体系,坚定人们“中国梦”的信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没有形成集中性的宗教信仰,于是便有了蔡元培“用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与民族优秀传统的融合,便是人文美育的传承。这种传承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推动价值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从而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任务;可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应用型国际视野人才,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得益彰。同时,这种融合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际落实,在精神引领方面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特别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第二课堂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传统文化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充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在新时代,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任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审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其价值,贴近学生心理制定活动方案,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是各个高校都应探索实现的历史任务。

(一)紧贴本源,以爱国情怀为道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国家,是一个有着强大思想凝聚力和行动感召力的词语。爱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每一名青年学生的心里,激励着每一颗民族心。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第二课堂建设中,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励青年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主线。

(二)知行合一,以实践养德为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团学活动等第二课堂,“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红色精神教育。如开展经典诗词诵读、党团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民俗体验实践,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资源,开辟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建立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使其成为激发青年学生弘扬传承红色精神热情的重要阵地,让文化传统在眼里看得到、嘴里说得出、心里记得牢、脚下落得实。

(三)与时偕行,以多样平台为媒

网络时代中成长的青年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找到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态。新时代下,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有效地融合,更要高度关注新媒体引领的舆论场。不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两微一端,通过有亲和力的微表达方式将载负着人文素养、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化、隐性化,是将高职学生的“业余爱好”与时代价值整合和优化的有效方式。在虚拟空间也能接受认同教育,在娱乐放松中也能实现价值感召。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有其必然性,构建德育工作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张自力,李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