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因斯坦做小板凳”想到的——教师要树立发展的智能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由“爱因斯坦做小板凳”想到的——教师要树立发展的智能观

刘辉

德惠市第二十二中学 130300


小时候,我经常听老师讲这样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项手工作业,让他们回家做出一个小板凳第二天交给老师。第二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交出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

当时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纷纷摇头。这时候老师又生气的对着爱因斯坦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的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于是全班同学停止了笑声,疑惑的望着爱因斯坦。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并且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

看到这里,原本生气的老师不再生气的指责爱因斯坦,而全班同学也再也没有嘲笑过爱因斯坦。

故事讲完了,老师补充到:“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很笨,后来经过努力,爱因斯坦走向了成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同学们,只要刻苦努力,你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这个类似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曾激励我很多年,使我追逐着当科学家的梦。可惜梦有些依然是梦。随着我走上讲坛的时间越来越久,当我再一次听到有些教师对学生讲起“爱因斯坦做小凳子”这个故事时,不禁勾起我沉积多年的疑问:爱因斯坦小的时候真的笨吗?

说爱因斯坦通过刻苦的努力才会获得成功,这个不假,但爱因斯坦小时候笨吗?笨,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的?哪个笨人能够成为大科学家?据《爱因斯坦传》记载,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有人问起他是如何创建相对论的,他说:“时间这个问题,别人都认为很简单,我就是不明白,就去想,去思考……”这里有爱因斯坦的过谦之词,但我们更看到了爱因斯坦超人的智慧,他从大家都认为简单的问题中,却发现了问题,并最终创建了相对论。事实证明他想的比谁都深刻、超前,以致相对论一出世,甚至有许多科学家都不理解,不明白。如果按照老师从爱因斯坦做凳子一事,就认定他“笨”,那么科学家的桂冠就不应该落在他头上,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容改变。爱因斯坦绝对聪明,说其笨,真是冤枉了爱因斯坦。

再者,判断爱因斯坦聪明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是否科学?我们从爱因斯坦做小凳子一事的本身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寻常了。为什么呢?别人一般做了就完事大吉了,可他始终不懈,还要坚持做出更好的一只,其执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小时候就表现得与常人不同了,这也是其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仅以做凳子的好坏就说其笨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第三,从生理学上看,爱因斯坦的大脑至今还在美国一个科研机构保存着,供科学家研究。有科学家研究认为爱因斯坦脑容量大,回沟特别发达,超乎常人。大脑与众不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小时候就应该具备了,看来说爱因斯坦“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仅是有些人凭其做凳子不好而下的结论罢了。

笔者无意于为爱因斯坦“平反”,他小时候的这段插曲也无损他的伟大。只是想,这样一个智能超群的人,人们都能说其笨,并将其作为例子,是不是我们的智能观出现了问题?如果这样的故事再重演怎么办?想到这,不禁要问:当初爱因斯坦的“笨”是怎么得出来的?据笔者推测:一是传统落后的智能观在作怪,忽视了智能的独特性,时至今日,影响仍旧很深——总以学生的成绩论聪慧;二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情结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教育者总是希望学生们一飞冲天,而忽视个性的差异;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智能根本就没有科学的认定依据。

昨天讲爱因斯坦这个故事情有可原,但在提倡新智能观的今天,大家依然津津乐道的讲述这个故事,那就就值得人们深思了。

思考一、教师要反省自己的智能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的智能观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也就是承认了人的智能的差异性,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且由于每个人的发育阶段不同,导致他的优势智能体现出的时间亦有差异。一个数理智能优异的人不一定身体运动技能就好,英国科学家霍金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数理智能差的,不一定其他方面就不行,音乐天才舟舟就是代表,作家韩寒上学期间的数学成绩几乎零分,被全世界誉为“中国的梵高奶奶”70多岁方提笔作画。爱因斯坦小凳子做的差,不一定其它方面就差,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断定其笨。我们教师如果只以学生的成果定聪明,岂不埋没人?在“唯分数论”的今天,其实我们很多教师在其中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认为只要你的成绩不理想,那就是你笨,你没努力,你不用心。殊不知你的一个臆断,掐断了多少孩子的梦。科学探索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对科学的认识可能千奇百怪,尤其对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

思考二、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能正确引导学

生发展优势智能

擅长绘画的,你就不要强求他去唱歌,而喜欢跑步的,你也不要迫使他去灌篮,每个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并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优势智能,切莫毁了人才。

如果我们的学生也出现了类似于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经历,希望我们的教育者能够做到,忽略他做出的东西的质量,而能够放大他在做这件事时的态度和用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正因为爱因斯坦思维的独特性,人们认识不到,所以只能用原有的智能观去评价,以“笨”一言蔽之。这颠倒的事实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陷入自我认知的盲区,教师往往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学生不管自身优势智能在哪,只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重点、考名牌,而忽视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孩子出现了茫然无措,完全不明晰自身的优势智能,只能碌碌无为度一生。

成功不仅建立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基础上,也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智能基础上。因此教师务必要在学生智能上慎言“笨”,用心寻找学生的优胜智能在哪,教育学生要养成健康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身,选择好人生之路,做一个健全的人。成功的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成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思考三、教师要承认学生的智能存在差异,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我们教师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都是一个老师教,学的都是一样的内容,他能次次考第一,你就什么都不会呢?

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很多教育者的教育宗旨。但是这个目标长期被很多教育者和家长误解,他们错误的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就是全能发展。学校追求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拼命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盲目跟风,导致孩子负担沉重,疲惫不堪,结果却是样样通,样样松。

事实上,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所谓自由的发展是指学生的各项发展都是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的,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的,是不被外部强制的,是不被学校或家长强迫的。充分的发展是指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力所能及的发展,也就是说每项素质都发展到了最好的状态,绝不是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样样都得100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往的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有些甚至需要以新的面目出现。我们必须抱着科学、严肃的态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我们仍承袭过去落后的,乃至错误的东西,做起来难免会适得其反,这必然会和新教育的理念背道而弛。

但愿人们不再传说这个爱因斯坦“笨”的故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