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无伤:点燃楚汉之争的导火索——从另一个视角赏读《鸿门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曹无伤:点燃楚汉之争的导火索 ——从另一个视角赏读《鸿门宴》

陈绪明

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516600 (广东省)

楚汉之争,众说纷纭。

历代学者均认为《鸿门宴》是楚汉关系的转折点,也对有关《鸿门宴》的情节、人物、表现手法以及影响等诸多方面都进行过详细地剖析,尤其是有关《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主要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张良等人,就是一些次要的人物形象,如范增、樊哙、项伯等人,也成为大家研讨的对象。1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研究者关注“是谁点燃了楚汉之争的导火索?是谁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笔者认为,任何一次战役发生,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楚汉之争的发生,就是必然中的偶然,而曹无伤,就是点燃了楚汉之争导火索和拉开楚汉之争序幕的关键人物。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似乎还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曹无伤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不仅推动了《鸿门宴》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如果没有曹无伤,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分析曹无伤的历史作用,不能忽略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对曹无伤的任务描绘,仔细分析来,曹无伤出场的次数极为有限,直接刻画和间接描绘的文字也不过5处。

  1.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3.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4.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5.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我们姑且不论曹无伤泄密的内容是否真实,在《史记》中,不管是在《项羽本纪》还是在《高祖本纪》中,曹无伤是一个刚刚登场就将谢幕了的人物,似乎无关紧要,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1. 曹无伤:点燃了项羽的愤怒之火

曹无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掀起了楚汉之争的腥风血雨。

面对项羽的咄咄逼人,“先破咸阳”的刘邦无奈退守霸上,然而他的野心、他的称王争天下的雄心不会因为退出咸阳、退守霸上而消退,只不过是“避其锋芒”而已,这一定意义上蒙蔽了项羽,而唯有他身边的人才真正知道刘邦的不甘之心,曹无伤作为刘邦的左司马,自然对刘邦的心理和言行了如指掌。

面对强大的项楚联军,曹无伤毅然做出了选择“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2。面对曹无伤的间言,项羽果然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点燃了项羽的愤怒之火,“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项羽之怒,带来的必然是刘邦的全军覆没。

也许有人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十万与四十万,即使不敌,也可保全身而退。其实不然。

通过《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记载,双方实力悬殊,从兵力上讲,项羽“号百万”,刘邦“号二十万”,刘邦集团“力不敌”是双方战争必然结果;从军队士气来说,刚刚取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也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对刚刚取得巨鹿大战胜利的项羽集团,司马迁作如下生动地描述: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由此可见,项羽此时兵力强盛、士气正旺,刘邦“力不敌”自是不言自明,而且刘邦集团都心知肚明。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之怒的后果却是很严重。至少,刘邦无法承受此时战争的后果。

  1. 曹无伤,点燃了鸿门宴上无硝烟的战火

鸿门宴,在笔者眼里,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点燃战火的,不是项羽,不是刘邦,而是籍籍无名之辈——曹无伤。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从此段文字的描写之中,我们可以,鸿门宴上的无硝烟的战火,正是来源于曹无伤的主动泄密。“籍何以至此”,这句话很有深度,可以看做是何以到“新丰鸿门”,也可以看着是“何以准备攻打刘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曹无伤的告密,触及了刘邦内心最敏感的神经,以致他从鸿门回到霸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诛曹无伤”,从此以后,他必然与项羽分道扬镳。

从这个角度来说,鸿门宴的确称得上是楚汉关系的转折点——由合作抗秦到敌对争战,而曹无伤,在这个转折点上的价值不言而喻。

  1. 曹无伤:点燃了楚汉之争的熊熊篝火

小人物,改变大历史。历史已经表明,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不仅大人物可以改变历史,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历史。有很多时候,小人物的偶然之举,从侧面推动历史走向的。

楚汉之争,虽说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这种争夺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曹无伤,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不会来得这么突然,也不会来得这么迅疾。

分析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的动机,其主观中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会对历史有怎样的影响,但是,其自保与“欲以求封”的动机,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却极为巨大。

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史记·高祖本纪》)

曹无伤此种行为,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而感到恐慌;第二,曹无伤想要自保乃至“欲以求封”,因而“使人言于项王”,本意是为了促使项王加快进攻刘邦的步伐,然而不成想,半路杀出了“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项伯,致使曹无伤的如意算盘落空,形成不伦不类的“鸿门宴”,也可以视为楚汉关系的分界线。

当刘邦从鸿门宴上的成功逃离,预示着楚汉之争的结局,项羽的失败成为必然。这是因为:

  1. 刘邦意识到楚汉之争已经成为无可避免之事,立刻动手做各种准备:杀曹无伤等。在战争中,谁早做准备,就会占有先机。

  2. 刘邦通过鸿门宴上的唇枪舌剑,发现了项羽极大的性格缺陷——“君王为人不忍”3,虽有军事才能,但政治素养极低。

  3. 刘邦还发现项羽刚愎自用,对范增的意见听取并不是无条件的。这为刘邦在未来采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总而言之,曹无伤“欲求自封”的本意,在项伯的参与下演变为一场在鸿门举办的宴会,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导火索。

《鸿门宴》中,对曹无伤的描写,虽只有轻飘飘的5处,但是他在历史上的价值,绝对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

1 贾知询:《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古典钩玄》第483期第71页。

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22页。

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语文必修(下)第14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