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发展的中学历史教育追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指向学生发展的中学历史教育追求

周翌可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 214000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追寻什么以及如何可能?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的必答题。中学历史教育是一门专业,既要操作和应用,又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答题者首要找到命题的核心指向,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中学历史教育始终指向学生发展的。在核心指向下,中学历史教育依托课程方案,借助教师组织,最后学生在参与情境化的活动中习得学科素养,这就是解题的路径。以此思路,本文从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的三个维度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追求进行阐释。

关键词:学生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 历史思维


一、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释读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说明中学历史课程性质时即从历史学和中学历史课程两个维度展开。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价值应该从历史学的价值和教育学的价值中去寻找,但又不能是历史学价值与教育学价值的简单相加。”

2017版课程标准开篇即强调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是“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真相在历史课堂里大可以算作是一种常识性知识,即使有探究、自主学习等学生活动,但真相除非有新的历史材料证据一般不会因个体的认知差异而改变。经验、规律、趋势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但经验、规律和趋势需要学生高阶的思维活动,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识,但这种表述性知识需要程序化的知识活动支撑。表述性、程序性知识自不可少,但历史课程的目的显然不止于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则阐述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后可以“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学科核心素养被凝练了出来。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价值追求的目标。中学历史教育依托学科课程最终服务的还是人的教育,家国情怀、公民文化素质都是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21世纪的第一轮课程改革中,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就提出了历史教育公民论和人格论的观点。首都师大张汉林教授进一步论述为“历史教育从根本来讲,就是人格教育与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一体两面。”人格教育是强调个人层面的“修身”,是自我认知,公民教育则强调个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参与社会生活,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构成了个体的内外一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培养人的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的旨趣就在于学生通过历史教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在公共群体生活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能够融入自己身处的时代和公共群体生活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应该从历史学的价值和教育学的价值中去寻找”就是说中学历史教育追寻的本源是史学与人学的贯通。

二、对历史教师角色的定位讨论

人们通常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刻板认识是古板、像历史一样显得老态,对历史教师的好评是教师一开口就能把某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确实是他人评价,但这又是中学历史教师群体的固化形象,比如很少会有人描述英语老师用古板、老学究这样的词语,谈起历史教师倒会有此描述。

几轮教育改革对历史教师角色的定位有更高要求。教师的自我认识以及他对学科教学的定位势必会影响他参与并在一线实施的课程体系的执行。常见的知识传授型课堂对教师的功能角色要求并不高,并且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比较适合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课堂对于缺乏材料、本身对历史事实尚不清楚的学生来说多属于假活动,比如历史课的问题探究式活动还是以环节导入的功能为主,它并不如理科通过思维活动就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历史课的问题探究需要大量的材料佐以解释理解。

三、对学生应然状态的不懈追求

应然状态是有别于实然状态的说法,即学生学习历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凡教师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沉疴现状,则中学历史必无所作为,这不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追寻。

多数一线教师谈及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必谈学科地位、学时、学科重视程度,如因历史学科现时价值低,在高考指挥棒下选历史科人数少,学校、同行、学生对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受其他学科课程的互相作用无法保证历史课的时间等等,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生存环境很不好,继而迁及学生无学习历史课程的驱动力、无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养成、无习得感和价值感。

总而言之,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基于人的终身发展的,不论课程理念如何变化,但学科特质和学生终身发展的终极属性是不变的,指向学生发展也是在回应学科的教育目标和如何实现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5期,第4-9、4-6页。《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第41-46页。《社会科课程中历史学习的公民教育功能》,《课程研究》,2008年第2期,第5-19页。《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4期,第71-75页。

赵亚夫:《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106-111页。《历史教育人格论的两个重要课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第5-8页。

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