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立体互动式电影教学方法——以《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浅析立体互动式电影教学方法——以《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

赵文静 吴雨茹 吴燕婷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电影教学法最早流行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系统的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并参与讨论,激发学生们形成自己的思维,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现适用于高校中各类别的学科样式,从而让单向的大众传播方式转变为互动式的沉浸型教学方式。本文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从这部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视听影视作品中,探讨电影教学方向的多元化相关研究。

关键词:教学法、视听结合、历史性、文学性


引言:电影作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融入了戏剧、舞蹈、美术等文化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大众艺术。《爱森斯坦文集》中曾阐述他对电影的三点认识,第一点“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而起作用”,这个观点直接佐证了电影的美育功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历史事件,展现影片对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文化内涵思考,将更多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考注入教学中,符合当今高校对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模式的探析。


  1. 《辛德勒的名单》历史性解读与教学重构

  1. 历史背景

《辛德勒的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方舟》,该影片取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商人辛德勒以开办工厂为名从德军手下救出了上千的犹太人,通过纳粹德军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借以黑白影像的特殊处理方式再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种族清洗历史真相,揭示德国纳粹的滔天罪行。

从历史背景观察, 当时生活在波兰的犹太人在战争下早已沦为置诸刀俎之下的鱼肉,而片中的男主角辛德勒成为了那个非常时代既得利益阶层的一块坚硬逆鳞,纳粹不仅惨无人道地剥夺了犹太人的生命和财富,更是以种种国家发展策略手段,诱导德企不断扩大生产与投资,使得犹太人沦为战争的机器工具,商人辛德勒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的转变衔接了那段历史背景下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1. 历史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影片的主要背景地是波兰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克拉科夫, 在这里辛德勒以一种个体融入历史的, 以粗粝沉重的真实建构起了光影般的历史书写表达。

该影片使得好莱坞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迎来了大的发展,许许多多以犹太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被搬上了银幕上,通过影像的合理表达身临其境的让人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感。《辛德勒的名单》中影像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极具纪实感,采用这种风格表现方式去铺陈那段历史氛围,藏满犹太儿童尸体的臭水沟、集中营里被屠杀的犹太工、到处被焚烧的尸烬等触目惊心的画面,在镜头语言的细节处理下还原当时历史场景,给观众在心理和视觉上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感,深刻感受到通过影像所表达的悲惨历史。

  1. 教学创新

在《辛德勒的名单》的背景研究中,学生通过观看该影片已经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事件,历史性的影像符号徐徐拉开了血腥杀戮的残酷和人性救赎的至善大幕。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孟子和荀子早已在历史的舞台上经历了一番较量。如是以往我们擅长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佐证其“善”或“恶”的观点,但对于这层次上的理解,却容易造成师生教学层面上的脱节与偏离。现下,当师生基于人性的判断辛德勒的“善”与“恶”时,也就认同了这一种二元对立的影视内涵表达,这为教学方式的探讨和研究打开了一扇多元化视角的天窗。

当对《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解读超越了好与坏的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这也是电影教学法普及传授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价值。通过影像语言所创造的媒介环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科融合的涵养内容也在此电影教育的基础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辛德勒的名单》文学性解读与教学反思

  1. 文学背景

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影像的重塑,更是观众看完以后的对历史的思考。《辛德勒方舟》是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托巴斯·肯尼利的原著作品,肯尼利通过对史料的思辨与想象,形成了一个对历史新的重构,并赋予其深刻的历史内涵。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米连姆·汉森认为,《辛德勒方舟》“明显是一部维护资本主义文化, 融合了现代主义风格, 流行小说和个体责任民族气质的美学艺术作品”。托马斯用纪实的语调将整个故事缓缓铺开,拨开历史的雾霭,向我们还原了大屠杀时期令人窒息的环境中一个人对一群人的拯救,令我们无法不去思考那段惨痛过往下原本的历史面貌以及当时背景中的个人命运和担当。

  1. 文学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完成对自我身份的伦理认知,如何确立人物自我意识和伦理选择,这成为了理解小说本质的重要方向。

故事的主人公辛德勒, 以施救犹太囚犯为线索, 探索了辛德勒在整个施救过程中所面对的伦理困惑及伦理抉择, 揭示小说所蕴含的人性至上的伦理思想以及作者的人文情怀。学者们对《辛德勒方舟》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手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视角, 展现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疯狂镇压和屠杀, 将人文主义思想表现的极为突出。

传统英雄类的文学作品,往往一套英雄模式,必须从一而终的善良,有一段痛苦的历程,最终完成自我的蜕变和成长。但是,对辛德勒“英雄”身份塑造与建立,是肯尼利文学创作手法与其对历史与当代深刻思考的双重结果。小说文本所创造了一个环境语言,试图带领读者一起探寻人性本能的良知,歌颂辛德勒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以此谴责战争中残忍的施暴者。影视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历史意象根据文学作品重构时,在黑白尖锐对立的艺术化抽象上充满着真实性与人性化的表达效果。

3.教学思辨

贺拉斯在他的《诗学》中阐释了文学教诲与启发的现实主义作用。《辛德勒的名单》有着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其影视创作也被赋予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人性、艺术与技法的多重融合,这对适用于高校的各式科目而言,发挥的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教学法的创新。

借助电影教学法完成课堂实践和思考,电影作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可以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选编、课堂的具体操作、课堂的实践效果等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客观条件选取合适的影片进行教学实验。

对于《辛德勒方舟》这部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作品,它的文化内涵性激发着学生们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的在光影的操作、渗透、沉浸之中,深度推动着电影教学法的育人作用,为高校的各类科目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和理论依据,无疑打开了电影教学法更为直观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1. 结语

目前,针对于电影教学法运用在高校教学中还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结合传统教育方式,优化电影作为教学发展的重要蓝本。《辛德勒的名单》在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中发挥着它独有的艺术价值,这也成为了西方教学法首创之时,将本片作为课堂例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影作为现代主导传播性媒体,我们可以将其视听艺术的价值发挥到它的最大作用。巧妙运用电影教学法,将电影育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占华柴素芳.微电影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09期

  2. 田风.克拉考尔电影观的现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08期

  3. 张一.名单、劳动与节庆日:《辛德勒的名单》的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18年25期

  4. 戴若英.生命价值与《辛德勒的名单》的美学构成之间的关系.[J]东莞理论学报.2016年06期

  5. 王梓.电影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电影《赤壁》为例.[J]特立学刊.2017年01期

作者简介:赵文静(1999.6),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汉族,本科在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