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2

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的思考

李君君 刘素晶

郑州财经学院 450000

摘要:黄河沿岸城市形象塑造如火如荼,如何抓住机遇,塑造独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并发挥其辐射效益,显得尤为迫切。标志性景观的呈现仅通过单一的表现手法及文化的简单复制、堆砌、叠加,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文化的内涵。本文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围绕黄河文化构建标志性景观形象,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黄河花园口规划建设中的标志性景观形象进行研究,阐述了标志性景观的营造价值,为黄河文化的深层次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标志性景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本应是相伴而生。景区拥有一些代表性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成为外来人口对这座城市主要的文化想象。无论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新加坡的“鱼尾狮”、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还是我国西安的兵马俑,广州的“五羊石雕”、兰州的“黄河母亲”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1文旅融合在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建设中的价值

1.1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黄河文化的深挖与重塑,有利于传统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有效融合,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流域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标志性景观形象,更注重对外输出,在与外界交流的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促成文化交融与重塑,形成文化外延的新符号。文旅融合将会为黄河花园口提供一定的精神文化场景、空间与内容,居民及游人的文化参与、文化权利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足够的优质供给。

1.2有利于郑州文化都市建设

文化旅游融合在于重组文化、旅游生产消费链条,实现深层的互相交叉融合,实现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生产消费的市场动力和体验价值。对于郑州而言,文旅融合将对文化都市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标志性景观指某一区域、某一场所中位置显要、形象突出、公共性强的人工建筑物或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它能体现所处场所的特色,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相应的人文价值,经时间的沉淀,成为人们辨别方位的参照物和对某一地区记忆的象征。标志性景观形象将成为区域独特而极具吸引力的资源,将会产生提升美誉度、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吸引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效益。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将是有效提升郑州城市整体形象,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抉择。

  1. 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的现状分析

2.1空间分布不均衡

郑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与现代都市相匹配的现代文化生活样式发育不足,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除了二七塔政治性地标外,大玉米楼、如意湖等现代文化地标并没有很好地承载城市精神想象和城市文化记忆的角色;文化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郊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历史文化和心灵体验的范畴,旅游内容的供给和开发严重不足。

2.2地域特色不鲜明

“花园口”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它的地名很美,曾以美誉著称的花园口,但在近代史上,每当提起它时,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苦难。

现今较具代表性的景观有: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纪念碑、将军坝、镇河铁犀、黄河碑林4处相对具有标志性的景观。简要介绍如下:

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纪念碑,浮雕上人物衣衫褴褛,步履沉重且神情凄然,再现了百姓遭遇洪灾后的场景,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将军坝,即花园口险工90号坝,始建于公元1743,因相传嘉庆年间此处建有纪念陈姓治水将军九龙的将军庙而得名。后将军坝以其260多年的历史和深达23米的根石深度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镇河铁犀,将军坝西侧有一座铁犀也叫镇河铁牛、独角兽,是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主持修铸的。古代,人们认为河患是水怪蛟龙在作祟,而水怪蛟龙又害怕犀牛,于是就在黄河边修建了一座铁犀牛的雕塑,以镇河患,又称镇河铁犀,现存的铁犀牛为仿品。黄河碑林,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黄河岸边留下的篇章,篆刻成碑,改变了传统碑林以黑色石碑为主的表现模式,融景观园林艺术与书法瑰宝于一体。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不论是从体量上还是形象识别度上都不能达到标志性景观的标准,与市民心中的期望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之相比周边的炎黄二帝塑像,早已成为郑州乃至河南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景观。市民心中的“花园口”应成为展示人民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亲近母亲河的近郊观光胜地。

3.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的建设策略

3.1围绕黄河文化构建标志性景观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中下游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处平原,蓝田猿人,丁村猿人和河套猿人这些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都生活在黄河两岸,再后来的新时期时代氏族林立,炎黄二帝结盟,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础。三皇五帝中的女娲,伏羲,尧,舜,禹等都曾在黄河两岸活动。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到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先后形成了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以炎黄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可以说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

标志性景观形象是一个区域本质和品格的凝聚。“标志性”的塑造和建设因与区域发展背景相结合,牢牢把握了地域性与人文性,才成为极力表现个性的标志物,是区域形象系统中最具直观性和可识别性的人文景观,对于特定区域的意象背景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3.2黄河文化的文化符号选择与重塑

黄河花园口文化资源丰富,既有自然、地理、地貌的文化元素,也有人文、建筑、事件的文化元素。在进行标志性景观建设中,仅仅将文化以简单的符号呈现,对于阐释黄河文化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这体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和平发展与战争历史的碰撞。不是所有的文化符号都能在互动与碰撞中产生有效的变革而获得重塑的灵感,因此要对其进行选择性重塑。

在花园口黄河文化中,选取土生土长的文化作为其文化核心,以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河洛文化、近现代战争历史为代表。这部分文化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显著特征,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表象性与被认同性,认定为内核文化符号,应加以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文化符号,作为文化对外输出的主题,是稳固不变的,不会因外来社会、人群和文化的影响而缺失。

标志性景观的构建,应在重视保护的前提下,对核心文化的重塑尽量保持原生态的符号特征,以此形成文化吸引力的基础,再加工重塑。重塑需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下的历史场景的选择性再现,使观众可以体会,并引起文化共鸣,为观众带来多感官的感受,达到黄河文化的有效输出。

3.3文旅融合促进标志性景观的营建

文旅融合,将会引发人们对当地景观形象的思路,可以通过标志性景观空间营造,形成当代都市人群休闲、旅游、观光、健身的打卡地,起到为现代都市营造“心灵栖息后花园”的作用。黄河花园口作为郑州市民的后花园,文旅融合将通过黄河花园口旅游场景和线路营造,让旅游者在空间凝视中唤醒黄河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

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研究黄河花园口标志性景观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意义深远。持续深化该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程度,依托黄河花园口山青水绿的环境本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景观形象,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围绕黄河文化构建标志性景观形象,以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竞争能力,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怀德.文旅融合视角下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之都的思考[J].旅游学刊,2020,35(07):11-12.

[2]周尚意.解读北京地标景观文化[J].前线,2019(0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