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2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贺映娜

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日趋严峻,工业场地及污损场地遗留的土壤修复问题亟待解决,污染场地修复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复杂性,土壤修复及开发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控是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以新发展理念解决“人地关系”,以净土工程为基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构建新城镇空间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复杂性难题,土地资源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世所罕见,自然要素失配的空间格局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加强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过程中的问题梳理和经验总结,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污损场地修复中的作用,推动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健康发展。

1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土壤环境属于环境体系之一,同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生物健康存在着重要联系。土壤环境内部因素涵盖理化性质、污染情况、土壤养分条件等,外部因素涵盖气候环境变化、地形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内容,需以土壤学和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以及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为关键基础。开展必要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基于源头对土壤环境出现的恶化情况做出科学系统分析,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础依据,以此对土壤污染问题做出严格控制。

2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新型城镇化与我国经济转型及实现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土地作为首要市场要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制约条件之一,亟需完整的土地工程学科指导以“净土工程”为核心的土地综合整治,一系列科技成果服务于人类对数量充足、质量健康的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

2.1土体修复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过去十几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在盐碱地、沙荒地、废弃宅基地等多种未利用、难利用土地治理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一系列全新的治理模式;在重金属、固体废弃物以及复合污染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成绩显著,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人居环境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子。目前陕西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土地工程一级学科,确立了以土体有机重构为核心,涵盖非农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污损土地土体有机重构、低标准用地提升、建设用地整备、土地工程信息化在内的五大研究方面,在污损土地修复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实效,摸索出了实际经验。

2.2现行土壤修复评价实施滞后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存在法律依据还在不断完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都提出在建设项目时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大气、水、噪声等环境因素,我国纷纷出台相关专项污染防治法、保护条例、管理规范和专项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体系相对比较成熟。而对于土壤,《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了各地实施细则的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于2019年施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壤法律体系的建立。但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中关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仍需紧随法规逐步覆盖落实。

2.3信息公开化程度较低

和大气、地表水环境的环境监测相比,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公开程度明显较低。我国的水、大气环境监测已经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国家或地方的环境监测网,而土壤环境的监测体系依然不完善,不利于掌握与分析土壤环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同时,在历年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报告中,土壤环境的信息公开内容极少,且公开的内容多为简单定性描述,缺乏具体数据支撑。这影响了我国公众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度的提升,难以广泛调动公众参与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土壤评价基础数据的获得也不甚全面,评价分析的结果难以保证客观性和准确性。

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3.1土壤污染程度等级评价

土壤污染程度是指侵入土壤的污物质对土壤成分及土体结构和性质的综合影响程度,不仅指土壤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程度,还包括土体强度、变形、渗透、腐蚀、吸附、酸碱度、氧化还原、生物养分、毒性等的变化程度,具体视土壤污染程度评价的目的而定。对于农用地土壤,宜侧重于土壤化学成分评价;对于建设用地,宜侧重于土体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质评价。确定土壤污染程度时,应首先分别计算出每种致污物质所引起的土壤成分、结构和各种性质指标变化的变化率(污染前后指标的差值与污染前指标值之百分比)。然后,分别计算各指标变化率的平均值,再计算各指标平均变化率的加权平均值。所得结论均需再多次试验取样综合计算,方可得出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3.2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评价技术文件使用标准是环境评价报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管理与监督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主要涉及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评价必须遵循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尤其是针对地下水与土壤,还必须确定其后续利用标准。人们必须以修复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基础,根据修复工艺路线产生的污染物来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当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可以使用多种修复技术,如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物理技术、热处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由于修复技术的不同,其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因子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人们应该实时调整污染物排放标准,从而确保评价标准的适用性。

3.3精准污染场地调查

精准污染场地调查是实施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先决条件,特别是污染场地,其污染情况复杂,调查难度高。首先,应加大场地调查的投入,对场地的污染物种类和分布范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情况开展详细调查,为后续的精细化修复提供有力支撑和依据。其次,传统的采样技术和实验室分析导致大型污染场地的调查时间长、成本高、调查分辨率低,难以满足确定污染和修复范围的精度要求。对于大型污染场地,数据质量不仅仅完全等同于精度高,由于数据的实验室分析费用昂贵,因此运用大量低成本的快速检测数据有助于提高调查的分辨率。基于快速检测结果,不断调整工作计划,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采用室内传统化学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可大幅减少化学分析的样品量和试剂消耗量,降低分析检测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缩短检测时间、降低分析检测成本,以达到省时、省钱,降低调查不确定性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这给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巨大挑战。污染场地土壤可持续修复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在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环节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场地调查、风险评估方法的完善,针对污染复杂的污染场地环境状况高精度、全覆盖的快速诊断能力将会不断提高,综合考虑土壤污染和社会、经济及环境效应的影响,以达到净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模式,将是未来污染场地开发再利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正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05):5-6.

[2]罗文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法治研究,2019(02):60-70.

[3]郭小莲.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低碳世界,202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