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村河流域排水设施运维模式研究

/ 2

青岛市李村河流域排水设施运维模式研究

窦娜莎 1 张宁 1 高书连 2 于凤涛 3

1 青岛市工程咨询院 山东青岛 266000

2青岛市水务工程建设和安全服务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

3青岛市水务管理局 山东青岛 266000


1 引言

我国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河(湖)分属不同运营管理主体,在厂、网、河(湖)统筹建设和协调运行方面产生了诸多问题,导致城镇排水系统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青岛市的“厂-网-河”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多数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市区两级和部门职权分割问题,项目建设存在工程化、碎片化的现象。

为改变“界面分割、分头治理”的排水设施运维模式,实现水生态、水循环、水景观、水安全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将对李村河流域内厂、网、河的设施和运营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借鉴国内先进城市运维经验,结合李村河流域特点,以流域水质达标为目标,构建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的运维模式,理顺责任边界、考核机制、付费机制,对流域内全部河、口、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统一调度,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运转效率。

2李村河流域运营模式

李村河流域位于青岛市区中北部,南至孤山、北岭山、洪山坡,北至牛毛山、卧狼山,东至崂山、午山、金家岭山和浮山一线,西至胶州湾,涉及市北、李沧、崂山三区共计12个街道办事处。李村河流域内共有河道11条,河道总长度约 63.4 km,流域总面积143.4km2,流域范围如图1所示。除李村河干流外,有6条一级支流,分别为张村河、大村河、水清沟河、郑州路河、金水河、侯家庄河;4条二级支流,分别为河西河、杨家群河、西流庄河、小翁村河。

5fc4a2b232894_html_f40a0d2f47853c8e.png

图1 李村河流域范围示意图

2.1排水设施概况

李村河流域排水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包括:污水处理厂3座,总处理能力34.6万m3/d,分别为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污水处理厂和世园会再生水净化厂;污水提升泵站 4 座,雨水提升泵站2座,再生水提升泵站2座;污水管道约562km,雨水管网约492km,雨水暗渠约143km,河中渠约10km,再生水管网约23km。流域内雨污水分流区域约137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6%(如图2所示),部分城中村区域,受村庄改造的限制,未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属于散排区域,即:生活、生产废水通过散排方式进入明渠或盖板沟,雨水通过地面无组织排放。

5fc4a2b232894_html_8eccadf2e5fd8c5b.png

图2李村河流域排水体制分布图

2.2现行运营模式

2.2.1污水处理厂运营

青岛水务集团参与运营李村河流域的3座污水处理厂,日常运维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厂进出水水量水质监测,污水厂的设备巡检、日常维护、定期检修、故障维修等。

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由青岛水务集团通过企业自筹方式解决,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效支付。

2.2.2排水管网养护

流域内市北区、李沧区的所有雨污水泵站和大部分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由水务集团下属的排水公司负责维修改造和养护管理工作,雨水斗、雨水暗渠、河中渠由区属排水市政公司负责养护运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未移交的新建、翻建排水设施由建设单位负责维修改造和养护管理工作。

流域内崂山区的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暗渠,由区城市管理局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每3年公开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对管网进行统一管理养护。管网系统养护内容包括: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暗渠、河中渠养护;雨污水提升泵站养护;雨水斗清理;排海口及截污口养护;河道两岸市政排水设施养护。

流域内专用排水设施随小区建设同步建设完成,由水务集团排水公司、楼院产权单位、小区物业公司、各区政府(街道办)共同管理维护。

排水管网的养护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按考核结果,自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费等专项资金中列支。

2.2.3河道维护

李村河流域河道分别由崂山区、市北区、李沧区三区城市管理局分别负责辖区内河段的日常维护管理,实行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管理,由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负流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实施一河一策分类治理。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干流及各支流河道绿线内的设施管理养护,含河道河床及水体、堤防护岸、辅助道路、景观小品、亲水平台、照明亮化、监控、闸站、桥梁、水坝、绿地等设施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巡查、防汛管理、保洁养护、水质保持、清淤疏浚、绿地及附属设施养护。

河道清淤资金由市、区分散投资组织实施,河道维护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考核结果,由城市维护经费中列支管网养护费用。

2.3主要问题

2.3.1市区两级分割

设施管理方面,市水务局负责监管市内三区范围内排水管网,崂山区城建局负责监管其辖区范围内排水管网,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同时,市区两级管护形式不同,导致管护水平参差不齐,管护记录形式混乱:市水务局监管区域内的污水管网、雨水管网由水务集团排水公司管护队伍专门进行排水管网管护工作;雨水明沟、暗渠、雨水斗由各区城建局委托下属市政公司进行日常管护;崂山区住建局管护区域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养护队伍,按合同约定发进行管护。

资金配套方面,市内三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厂、网运维费用由市级财政资金保障,崂山区厂、网及流域内河道的运维费用由区级财政资金保障,由于排水设施建设、养护维修资金渠道不明晰,造成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单位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界面不清导致资金重复列支,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3.2主管部门分割

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各环节分别由市水务管理局、市住建局、区城管局主导,责任主体关注点不同,责任划分不清,建设与规划不统筹,上下游无衔接,出现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难以统一协调,仅限于应急处置,未从根本上解决,水安全提升与水环境整治工作无法同步开展。

2.3.2供给需求分割

一是排水管网的污水收集能力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匹配,供、需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污水处理厂被动接受管网输送的污水,水量变化导致高峰流量溢流排放,水质变化导致水质不达标排放,污染河流;管网运维单位仅考虑将污水截入污水厂,多采用末端截污,不考虑污水厂处理能力及进厂污水浓度,进入污水厂的水量大且浓度低,给污水厂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尤其雨季时水量超负荷运行情况突出,污水厂运行难度加大,运营成本提高;排水设施的主要运行管理单位在前期规划和布局中的参与度低,实际需求难以在设施建设规划中得到体现,造成需求与供给能力不匹配。

二是再生水资源利用受限,河道补水规划滞后、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供给量与需求量不匹配。管理主体、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在再生水设施建设过程中未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并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规定难以落到实处,影响后续再生水的利用、管理和用户拓展。

3厂、网、河一体化”运维模式

“厂、网、河一体化” 运维模式是以流域水质达标为目标,对流域内全部河、口、站、网、厂统一运维调度的全要素治理模式。优先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管网设施短板、清除空白,对流域内所有的河、口、闸、站、管、渠、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联动运行,工程手段与管理手段并重,抓好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改善李村河流域水环境。

“厂-网-河”一体化运行可以消除管理真空,明晰政企责任,提高水生态管控的整体水平;统筹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能够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为河道提供生态基流,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从而统筹各方巡检维护、应急抢险、水质监测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3.1实施界面

对流域内的雨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站、再生水系统、河道配套设施实施一体化运维,包括: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污水提升泵站、雨水管渠、雨水提升泵站、雨水斗、再生水管网、再生水提升泵站、排水口、河中渠、河道,不包括专有排水设施。

3.2权责划分

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特许经营方式确定 “厂-网-河”一体化运维主体,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管,减少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充分发挥运维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以系统思维、生态理念综合施策,主动完善厂、网、河功能,补齐短板,对流域内全部排水系统设施统一调度,提高水生态管控的整体水平。

3.3体制建设

建立市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范围、全面梳理任务、责任逐级落实,完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河道的管理办法、标准等地方规章,使“厂 网 河”一体化运行管理有章可循。制定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第三方机构实施、社会公众监督的考核制度,引导、落实、监督流域一体化运营达到管理要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

3.4能力提升

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提高流域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利用再生水回补河道,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排水管网建设力度,清污分流,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形成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雨污水体系,实现“三个基本清除”:基本清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清除设施空白区、基本清除黑臭水体。

4结语

青岛市是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标本兼治的目标仍有差距,推进李村河流域“厂、网、河一体化”的运维模式,对水务基础设施进行全要素管理,有助于巩固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果,解决城市内涝、补充城市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运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