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因砺练而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1

青春因砺练而精彩

李静怡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驻梁家河工作组

农村是淳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农村,更是充满了原始的味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简单,思想简单,村民的道德评价标准也是简单明,能吃苦,不“撒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撒奸意味着靠得住。

习近平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后生。

在梁家和习近平干的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基建队专门打坝、修梯田。打坝就是在小山沟分段横筑坝梁挡住暴雨后的洪水,让泥浆沉淀成坝田。修梯田就是将山顺自转下,形成一个个反坡条带,在梁家河打坝造田通常从收后九月一直持续到来年二三月。陕北山多地少干旱少雨修坝田建梯田不仅能够增加土地,而且有利于保障粮食的产量,因此,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在农业科技落后的陕北,这是人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增产思路。

知青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数据,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川一带只有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扩大再生产。但打坝造田给增产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当时到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一层把土扑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的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一人一天,要推200车。在打坝期间,习近平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起早贪黑,他要求施工要快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位置,他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一线指挥也在一线劳动。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但不管多苦多累,习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所以大家干劲非常足,打坝进展的很快。

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乡亲们说到他是真干了,穿着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间系着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打坝一般在陕北农闲的冬季,刚刚冰雪融化,习近平卷起裤腿,光着脚站在冰水里干活,人们对这个干活不惜力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称他为,好后生!

到最后关头打坝遇到排洪沟规格问题,习近平跑到县里找水利部门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打坝,排洪沟两侧用石头牢靠的砌好。

这个淤地坝建好以后确实很难牢固,洪水能够顺利地从洪沟流走,一到雨季近平就非常注意维修和防护,严格督促汛期排洪管理,所以这个坝很牢固,大片土地一直在生产粮食,在习近平离开以后,当时村里疏于管理和维修防护,在加上那一年洪水比较凶猛,这个坝一部分被冲垮了,后来村民把损坏的部分恢复起来了,现在的这个淤地坝和70年代的样子完全一致,坝顶的地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对比梁家河今昔的变化,站在历史的新方位,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饱含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