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探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3


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探究分析

陶宇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分公司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农业发展亦是如此,当前,土地整治被视为解决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土地平整和土地权属调整可以有效地解决耕地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问题,是解决耕地细碎化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多是从工程设计角度出发,很少进行地块合并、权属调整,土地整治没有发挥出改善耕地细碎化的作用。权属调整是治理细碎化的重要手段,它试图改变农户承包地零散的现状,使农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于一处,便于经营管理,现有研究表明是否实施土地权属调整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土地权属调整对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的重要性。我国传统的政府主导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采取国家动员机制,项目所需资金由政府提供,实施期限有严格规定,逾期会受到相应处罚。而土地权属调整程序复杂,涉及利益主体众多,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缺乏法律依据等原因,导致在政府主导的土地整治项目中很少实施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整治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为克服这种模式的弊端,我国各地发起了诸多农民自主型土地整治实践,将土地权属调整融入土地整治中。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耕地、人口、粮食”这三点越来越值得人们深入关注,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国对粮食安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纷纷采取粮食禁运等一系列措施。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进行探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影响;政策建议

引言

耕地是作物生产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最根本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切实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范围政策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土地资源供给量不足与生活生产用地不断增大的矛盾。一直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渠道主要为通过增加耕地面积以及提高耕地质量,基于此实施了大量占补平衡项目。梯田是我国旱塬区最主要的耕地形式,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以及部分区域尚未得到有力开发,造成了大量现有耕地退化现象。各个县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针对性地对当地退化土地资源进行质量提升,能够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并通过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提升了耕地基础地力水平和耕地质量,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研究表明,土地整治措施对于提高土壤养分和改善作物种植效果显著。截至目前,我国已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部分地区土壤质量改良的目的。

1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思路和理念

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思路和理念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具体内容:生态型土地整治是对研究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城(镇)进行综合整治。受以往单一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惯性制约以及当前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约束,各地区对土地整治生态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土地整治生态化如何实施不清晰,如土地整治生态化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实施要求、竣工验收、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等机制尚需健全。如何践行生态保护理念解决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主要矛盾是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理念主要为:1)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2)重视景观生态学应用;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4)充分认识到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土地整治项目应依托本土自然环境、以河流水系、田园景观为依托,通过生态治理、土地整治、景观规划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将研究区域内的农田、村庄、道路、水网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生态景观单元。以农地利用为主,兼具人居和自然环境的土地利用影响。通过景观格局的优化调整,提升景观功能,修复乡村典型的“河、塘、鱼、堤、柳、人”的传统景观特色。打造美丽富饶的田园乡村。

2土地整治工作中现存问题

2.1对耕地质量不够重视

土地整治工作中现存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质量不够重视。目前的土地整治工作来说,工程进行的主要目的和行动动力是在于增加耕地面积,只要改造出来的是耕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就可以,这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认知思维。在这一错误的导向引导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耕地面积最大化而忽视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土地整治不能仅仅局限于耕地数量的增加更应该重视耕地质量的提高,除了要重视增量土地还要重视存量土地。在土地整治尤其是涉及到占补平衡项目的工程建设中,从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对增加耕地面积提出了首要目标,虽然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确保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但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注意耕地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对耕地后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只关注耕地数量最后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占优补劣”,虽然达到了数量上的平衡,但对耕地保护的实质内容没有充分理解,损害了国家粮食安全。

2.2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整治工作中现存问题之二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经济问题按照耕地位置环境和区位条件进行划分,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土地质量水平的衡量。同时也包括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指农田护林密度、田块平整度以及灌溉排水条件等因素。农田护林密度也大,其防风固沙能力以及防水土流失的功能就越强;田块平整度直接影响着耕地规模的大小和耕地经营的适合程度。此外,灌溉排水条件也对农作物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在农业生产当中就方便运输物资,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为提高耕地质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土地整治工程的政策建议

3.1以制度为抓手,激励镇村推进

土地整治工程的政策建议之一是以制度为抓手,激励镇村推进。一是实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制度。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区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现状农用地、细碎耕地和零星建设用地纳入基本农田储备区,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性建设,逐步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统一、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二是实行空间规划预留指标制度。无为市规定,市域内村土地利用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并纳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平台。通过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和农用地面积,可提留不超过20%作为本村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对确实无法纳入村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允许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三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制度。经市政府批准的项目区所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挂钩指标,由市政府按70%的比例实行指标统筹,统一平衡全市范围内用地需求,统筹价格为增减挂钩指标每亩18万元、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挂钩指标每亩12万元,另30%比例的指标由各镇支配使用,若所在镇不需要的,由市政府按前述价格统一收储。四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确保市域内耕地数量和质量平衡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扩展边界范围内等面积带规划空间进行建新。在满足村庄建设和农村发展需求后,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整个芜湖市范围内调剂使用。

3.2完善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土地整治工程的政策建议之二是完善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GPS-PTK测绘技术。GPS-P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依据基准站与流动站误差相一致的原理,通过在GPS接收机之间增加无线电通讯系统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以提高测量精度的一项测绘技术。工作时,现将基准站设置于已知坐标上,然后基准站通过电台将观测信息与测站坐标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则在系统中实时差分处理基准站发送来的载波观测信号和流动站采集的载波观测信号,解算出站间基准向量,再通过投影参数变换获得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数据。GPS-PTK技术能够实现野外实时厘米级定位,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土地整治领域各阶段,尤其适用于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阶段需提供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情形。但其也有测量距离有限、受地势和信号影响较大、自动化程度低、外业用时较长等缺点。其次是GIS技术。GIS技术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实体地理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储存、管理、编辑、分析、显示和描述,并产生高层次地理信息,以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的系统。其空间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强大,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服务阶段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全过程跟踪监管的建设土地整治基础数据库、居民点规划与整治的科学决策阶段的测算整治理论潜力及潜力分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3设计了以固滨笼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景观水系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的政策建议之三是设计了以固滨笼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景观水系工程。研究区域在溪沟、生态塘上大量采用了固滨笼作为护岸防护。这是河南省土地整治项目中第一个使用固滨笼技术的工程。与传统护岸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经久耐用。传统浆砌石、混凝土块护岸容易受损且需要反复维修。固滨笼的具体结构是采用环保和防腐的钢丝编制而成,具体呈现形式是根据水利施工目标要求来进行网丝材质及网格形状的设计,根据施工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格进行应用,合理选择适当的石料进行填充,使之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和透气效果,更加符合原生态河床,可以承受大范围的变形而仍不坍塌,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及耐腐蚀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2)经济实用、生态环保。固滨笼护岸节省了大量的水泥用量,石材选取上也较为简单方便,施工简便,不需要特殊技术,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降低了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3)防止土壤潜育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固滨笼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生产,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空隙也能排出田间农田渍水,有效解决土壤潜育化,自然生长的植物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有效保护河道水质和淡水资源。4)具有景观效果。固滨笼护岸能让人们比较安全和便利地与水体亲近,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

结语

总之,整治是一种对土地生态系统性的干扰,引起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和响应,造成土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性的干扰是复杂的,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以及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其具体作用机制会有所差异,但一般作用机制路径仍然是: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景观要素-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化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生态化土地整治理论的有益探索,对形成生态化土地整治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明乐乐.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2]匡丽花,叶英聪,赵小敏,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198-205.

[3]汪文雄,余利红,刘凌览,等.农地整治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标杆管理和DEA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103-113.

[4]张向琪,董传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测绘(量)技术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9(5):139-140.

[5]邵红伟.几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方法的对比分析[J].北京测绘,2019,33(11):1417-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