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案例:落花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3
/ 2

小学教学设计案例:落花生

陆洋洋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1. 【课标内容】

《落花生》是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读法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1.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哲理。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1.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1.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吧!请听:根根胡须入泥土,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猜猜它是哪种植物?对,是花生。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花生都有什么作用呢?(花生可以榨油、食用)又为什么叫做落花生呢?(出示视频)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它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

  1. 本文的作者是许地山先生。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以“落华生” 为笔名,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对,课文围绕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件事。

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作者在写“种花生、收花生”时仅仅用了一个自然段,而用了更多笔墨在描写父亲与孩子们“边吃边议花生”上。

3、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本课的生词,请同学们跟老师齐读,并着重记忆以下单词,课后进行复习巩固,一定要把握以下字词的读法写法。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诵读课文中“议花生”部分。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父亲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思考围绕落花生,一家人进行了几次议论?是的,两次。第一次是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次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1)赞花生

1、当父亲说: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一家人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并出声朗读。

(姐姐说、哥哥说、 “我”说。)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却指出了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首先同学们来看父亲的第一段话。想一想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来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3、该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对,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矮矮地长在地上”这些关键词来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

4、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我们体会到了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2)学花生

1、那么,父亲仅仅在说花生吗?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请大家来看父亲的第二段话,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齐读。(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们做谦虚朴实,不计名利,对别人有用的人)


  1. 父亲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了怎样做人。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小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的话有所感悟。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对社会没有用的人。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死,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许地山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许地山曾说过: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呢?请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吧!是啊,辛勤耕耘的农民、呕心沥血的老师;无私奉献的奥运会志愿者、不畏严寒酷暑坚守岗位的警察、为了一方净土,不怕脏不怕累的清洁工、风雨中的送报员、默默无闻的修理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但他们不图虚名,切切实实在为人民服务。他们就是默默奉献的落花生。


(五)、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纯洁美丽的荷花……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写一篇借物喻理的小短文。

2、请同学们背诵生字词,掌握读法写法。



八、【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为下一步做好了铺垫,避免无效问题。并且每次学生的发言和展示都及时进行了嘉奖和补充整理,从而帮助学生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发展性评价。以往的评价都是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进行教学评价,发展性评价立足于对于学生整体发展而言进行评价,而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的方面,从学生整体的发展来进行全面、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发展性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九、【案例评析】

本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1.生动的教具展示

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更像是在对落花生的一次重新认识。直观性的教学道具、ppt的应用,给了学生很好的参考素材,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2.教学建议

(1)学具要由教师准备,完整、安全。

(2)对课标、教材要实现进行精细研读,明确教学的目标,构思合适的教学方式。适应本学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3)视频、图示要精心挑选,知识点要符合科学事实。

(4)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解决方法→对应用题问题进行总结

3.案例思路

故事引入—引起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讨论、探索、计算研究为主、教师为辅,主要在总结,归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