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新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党课模式探索——以疫情期间软件工程专业线上党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互联网 + 背景下基于新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党课模式探索——以疫情期间软件工程专业线上党课为例

冯斐然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要: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 “互联网+”的新生态发展战略,新时代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在传播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新动力。本次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在高校党员教育中的应用,课程依托互联网丰富党员教育平台与形式,进行基于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党课模式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新建构主义;立体化课程

一、立体化党课模式出现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内容灵活、交互性强、方式多样和资源丰富等立体化新要求。立体化模式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模式为基础,通过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聚焦系统性不足、方式单一、专业结合度低等问题,初步搭建兼具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立体化党课体系。

(二)新建构主义的有益探索

新建构主义主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作用。在立体化党课模式的基础上,课程以新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利用直播党课、微信推文、主题微党课、名师课堂等平台创设有效的情境;通过学习教育与研讨、调研、分享相结合,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构新知;契合专业学习,创新表现式,提升专业效能,引导整个过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立体化党课模式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知识与技能方面,将专业学习、抗击疫情与先锋引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聚焦新技术在助力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贡献,了解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增强专业效能。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增添—再建—再现”的建构过程,将新知内化为知识,再通过反复讨论、总结、推翻等系统性练习,整合成为新的知识结构,最后通过调研、分析等具体实践,将“自我新知”转化 “社会新知”。从党性意识与自身修养角度引导学生查找自身不足,把脉时代需求,明确责任和使命,在专业学习和综合实践中勇争先锋。

(二)课程体系多维化

立体化党课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全过程的立体化党员教育课程体系,类型涵盖理论讲授、内容延伸、分类指导、翻转课堂、研习讨论、素质实践、成果展示七大课程类型,建立观点—扩展—共鸣—实践—研讨—成果—展示学习过程,建设多维课程体系。

1创设情境多样化

分别面相入党积极、支部党员、毕业生党员进行专题党课的讲授,在整个疫情期间以“‘智’战疫情 同心向学”为发力点,鼓励同学们亮身份,树表率,战疫情,钻专业,冲锋在前,以践促学。借助河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科技战疫情,青春勇担当”主题推文,鼓励同学们在“互联网+”背景下,把脉行业变革,向创新型人才努力。录制《科学精神是最强大的免疫力》主题微党课,鼓励学生党员成为懂科学、用科学、兼具科学精神的中国新一代。注重课程效果的反馈与升华,组织参与学生调研与撰写新技术助力抗击疫情相关案例,教师在日常就选题、思路、提纲进行指导,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优势,打造立体化授课模式。

2、建构新知自主化

除理论讲授外,学生在内容延伸、分类指导、翻转课堂、研习讨论、素质实践、成果展示六大类课程中均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在以兴趣选择为基础的实践、研讨、探索、展示过程中,加深价值传递的效果,引起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本次尝试,在课前积极动员同学们拓宽视野,搜集材料;组织在钉钉群内开展热烈讨论与交流,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与指导,帮助同学们确定实践调研目标;进行案例拍卖活动调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形成新技术产品、调研选题与个人之间的联结;进行翻转课堂与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在与朋辈的交流中增强自我效能、促进共同进步。

(三)立体化党课模式创新性分析

1、课内课外同频共振,立体化课程聚焦新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云端通过专题党课,为同学们提供了聚焦疫情防控工作的新视角;日常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调研,指导同学们开展研讨;创新课内课外交互式体验,积极借助微信公众号开拓党课体系新平台。

2、反复凝练转化成果,循环体系赋能新鲜血液注入课程资源

调研主题贴合学生专业特色和自身兴趣,选题反复酝酿多次修改,成果优化再生为课程资源,制作成系列微党课视频纳入党课培训课程资源库,促进课程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形成资源转化的良性闭环。

3、初探搭建基本框架,立体模式迁移全面覆盖整个育人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党课模式现已搭建起基本模式,应用于积极分子党课培训、支部日常党员教育与毕业教育之中,初见成效。此模式可应用于入学教育、团课培训等过程中,覆盖新生、团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毕业生,达到全员全过程育人目标。此外,此模式还可应用于国庆、党庆等重大事件的专题教育中,实现可迁移、可复制、可拓展的模式优势。

  1. 立体化党课模式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以专业效能感提升专业自信

学生在立体化的课程模式中,从了解与体验、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等维度重新认识了所学专业对于社会的巨大贡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增强了专业效能感,提升了专业自信心,增加了学习内驱力。

(二)构筑师生“成长共同体”

课程设置增加了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咨询与研讨的过程创造头脑风暴的机会,在思维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火花,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同导的作用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当中。

(三)初步搭建立体化党课新模式

课程在原有模式上做了修改,通过立体化的课程设置,达到了线上 + 线下”联动,课程灵活性强的预期效果;通过“理论 + 实践”兼顾,丰富了党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打通了“教 + 学”的双向流动,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为进一步完善此党员教育体系,将在立体化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重大事件,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期间所有群体的党性教育与培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全过程的立体化党员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立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11):46-48.

2、王文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93-96.

3、胡洁萍, 杨树林, 孙丽.新媒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 (5) :22-24.


5fc9c43801526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