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心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价值

李亚贤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析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心理干预的实际价值。方法:在呼吸内科中选取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调查研究,80例患者均符合实验入组条件,且在入组后,被随机分配为使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经对比分析来看,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干预前无较大差异,(P>0.05),而经干预后,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满意度也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呼吸内科中实施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心理状态,提升临床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呼吸内科;心理状态;实施价值

前言:呼吸内科是院内重要科室,主要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空气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提升,如常见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均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会引发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1]。如今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规护理措施已经不足以适用于实际护理工作中,且常规护理过于注重对患者生理方面的护理工作,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目前,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应在注重生理护理的同时兼顾心理干预,以此来逐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次对照实验中,便重点探究了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共有80例,为呼吸内科于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包括有24例肺炎,19例慢性支气管炎,31例呼吸道感染,6例慢阻肺。入组标准:经临床检查诊断,患者符合以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存在其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同时患者和家属已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中签字。排除标准:除本身呼吸系统疾病外无肝肾功能障碍、对药物有依赖性者、精神类病史或未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者。在入组后,将80例患者分配为使用不同干预方法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80例研究对象中,包括有41例男性、39例女性,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54.26±2.58)岁。对比分析来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实施于对照组中,应实施针对性的用药干预、病情监测,并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观察组与之不同,需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1)健康指导:呼吸系统疾病多数为慢性病症,前期症状浅显,但随着病症的加剧,其症状愈加明显。同时经调查来看,组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深度也较浅,对此在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要重视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向患者讲解相关健康知识内容,让患者逐步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2]。(2)心理护理:在病症情况的长期影响下,患者会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抑郁心理,在心理干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提高重视度,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其可以使用温柔的语气,面带笑容,给患者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于在后续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3)行为干预:由于呼吸系统疾病会损伤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可能会因疾病临床症状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因此在对患者实施行为干预时,要重视改善患者的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为。

1.3观察指标

实验中的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满意度为准。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1.0作为实验统计学处理工具,观察指标分别使用(分)、(%)表示,使用t或X2检验结果,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1. 结果

2.1

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0

71.24±11.04

40.12±8.52

70.56±10.98

35.16±7.47

对照组

40

71.09±10.85

67.53±9.49

69.75±9.78

60.23±9.02

t值


0.1251

18.4753

0.4528

20.1567

P值


>0.05

<0.05

>0.05

<0.05

由表1对比分析来看,在干预后使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0

21

18

1

97.5%

对照组

40

19

16

5

87.5%

X2





15.2364

P值





<0.05

由表2来看,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对照组,(P<0.05)。

  1. 讨论

据研究表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会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工作时,必须要重视心理状态方面的干预工作[3]。如本次实验中,便于观察组中实施了心理干预措施,如表1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其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40.12±8.52)分、(35.16±7.47)分,较之对照组(67.53±9.49)分、(60.23±9.02)分明显更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一种护理干预模式的可行性是要以患者的满意度来评判的,如表2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观察组满意度高达97.5%,较之对照组87.5%更高,(P<0.05)。

通过本次实验对比分析来看,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使用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提升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阿孜古丽·玉夏. 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21-22.

[2]张盼. 心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价值探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9):130-131.

[3]姜禄,王爱萍,卢洪涛. 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2):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