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

1 毛居旦 ·阿不力孜 2 玛依拉 ·艾尼

新疆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830000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内科组28例和干预组32例。内科治疗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干预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介入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50%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P<0.05)。治疗前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干预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内科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与内科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狭窄,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介入治疗;内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内科组(28例)与介入组(32例)。内科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6~81岁,平均(52.31±2.42)岁;合并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压13例,高血脂9例。介入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7~80岁,平均(52.64±2.39)岁;合并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其中,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年龄≥18岁;(4)无药物过敏史;(5)患者在治疗前未出现并发症;(6)患者可适应麻醉及手术。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伴有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者;(3)既往存在颅内出血、胃肠道大出血病史者;(4)存在恶性肿瘤者;(5)近3个月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治疗者。

1.3方法

内科组采用降脂、降压、抗凝、活血化瘀、调节血糖、改善微循环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阿斯匹林(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139)、氯吡格雷(深圳市新立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阿托伐他汀(辉瑞)给药,中药准字h20051407。阿司匹林150mg/天,氯吡格雷75mg/天,阿托伐他汀20mg/天。干预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辅助治疗采用上海西门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线血管造影机。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与内科组相同。术前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患者平卧位,全身麻醉。进行全身肝素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穿刺股动脉后,6F鞘植入椎动脉,8F鞘植入颈内动脉。用血管造影机观察缺血区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情况。在金属丝引导下,将支架引导至狭窄处,将支架引导至狭窄处。如果病人有动脉狭窄,可以使用远程脑保护装置。术后用血管造影检查颅内血管的血供及支架释放后的扩张情况。3~4小时后,拔出动脉鞘压迫止血30分钟。无渗血后进行加压包扎。病人在重症监护室观察24小时,停药6小时。所有患者的体征都得到了严密的监测,并继续进行药物治疗。用药方案与内科组一致。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收缩期峰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Vd)、血管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疗效具体判定标准:意识以及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残疾程度分级为0级为显效。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残疾程度分级为1~3级为有效。意识模糊,生命体征不稳定,残疾程度分级4级以上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包括构音障碍、下肢运动、面瘫、视野、忽视症、肢体共济失调、凝视、上肢运动、语言、感觉、意识水平,42分的总分,得分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性。(3)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血管狭窄率,其中血管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4)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脑血管痉挛、动脉瘤术中破裂、急性脑梗死、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n(%)]表达,计量资料(NIHSS评分、Vs、Vd、血管狭窄率)以(x±s)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治疗后,介入组血管狭窄率<5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介入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高发,其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升高,因此如何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该疾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动脉炎、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均为危险因素,其中临床以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进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最为常见。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式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内科治疗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介入组血管狭窄率<5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内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改善脑血管狭窄度及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内科治疗属于保守治疗,主要通过干预疾病危险因素,如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控制体质量等,并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对病情进行控制,疗效往往较好。虽然内科治疗是该疾病的基础治疗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仅依靠内科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介入治疗通过手术在患者动脉血管内植入支架,可有效扩张血管,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结合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对于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而言尤其具有优越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是评价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内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血管直径越窄,血流速度越快。

结论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神经患者采纳介入手术治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降低血管狭窄率,且术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王涛,张梅,步文广,等.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19(21):32-34.

[2]季松,钟菲.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4(8):91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