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卫勤机构应对生物武器袭击的医疗对策

/ 3

浅谈基层卫勤机构应对生物武器袭击的医疗对策

李永坤,李星星,赵明沛

海军 92805部队医院,山东青岛 266011

关键词:基层卫勤机构;生物武器袭击;医疗对策

生物武器袭击是使用致病微生物(或毒素)作为袭击武器,并蓄意施放造成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大量公众致伤、致残和死亡[1],从而引发社会动荡、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生物武器历史及现实威胁

人类利用致病微生物作为武器攻击敌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64年,鞑靼人在进攻卡法城时,将感染鼠疫的尸体抛入城中,引发鼠疫流行,迫使城内的军队和人民投降。1763年,英国殖民者将天花病人使用过的手帕送给印第安人,导致印第安部落天花流行,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占领美洲的目的。[2]这是较为符合现代概念的早期生物战。而到了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物武器才真正被有计划成规模使用于战争,当时德军曾以炭疽与马鼻疽病菌袭击协约国军队和马匹。[3]而中国是世界上受生物武器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建立“731”部队进行活体细菌实验,并在中国20余个省份投放鼠疫、霍乱、伤害等生物战剂,给抗击侵略者的中国军民造成巨大伤害。此后无论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是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都被证明曾大规模使用生物武器,生物武器袭击就像一朵黑云持续笼罩在人类头顶。

分析我国周边形势,不难发现同样存在如下风险:第一,尽管国际上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含生物武器)制定了多种公约进行限制,但中国的周边邻国日本、朝鲜仍在秘密进行生物武器研制,而美军也承认曾在韩国进行生化武器试验,一旦周边国家有紧急事态发生,随时有可能遭受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各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次生灾害的影响;其次,虽然国内总体形势稳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种分裂势力、极端宗教组织和邪教分子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使带有国际化背景的国内恐怖活动日趋严重,可能使用生物武器袭击我军用、民用设施和人口稠密的城市,从而达到其干扰社会秩序,引起民众恐慌,对国家安全和稳定制造威胁的目的;第三,随着中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崛起,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明显感受到了自身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在亚太地区这种失衡状态尤为明显,因此联合域内其他国家与中国展开对峙,压制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就成为当前西方势力对中国采取的重要战略,因此也不排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施行生物武器袭击以扰乱我国发展的情况出现。

2.基层卫勤机构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医疗对策

未来生物武器袭击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基层卫勤机构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应对此类袭击事件意义重大。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依据其起病方式、发展过程、流行轨迹都与生物武器袭击引起的情况极为相似,现结合我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工作实践及文献资料,谈一下基层卫勤机构在应对生物武器袭击时所应采取的医疗对策。[4]

2.1 加强监测预警

由于基层部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人员一般采取集中居住、集体就餐制度,人员接触密切,一旦发生经呼吸道或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易于出现大面积扩散与传播。作为基层卫勤机构能够尽早监测到疫情发生,尽快向当地疾控部门发出预警,是疫情防控的基础。在平时应建立起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当监测到可疑遭受生物武器袭击的病例或传染病疫情要立即进行分析、研判、评估,并将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预警。门诊医师在接诊过程中要提高警惕性,发现可疑遭受生物武器袭击的病例,及时、准确上报,避免漏报、瞒报、不报的现象。

2.2 制定应急预案

生物战剂种类多,可采取的攻击方式复杂,出现的症状有不同表现,因此对卫勤保障的要求很高,基层卫勤机构处在应急处置一线,为了在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时快速响应、灵活处置,必须结合基层卫勤机构的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各项应急预案,包括工作预案、诊疗预案、防控预案、转运后送预案、心理服务预案,内容应涵盖制定预案的目的、任务、启用程序、在不同疫情规模下组织指挥体系、应急人员编组、任务划分、保障物资准备与补充方式、应急处置、伤员救治与转运程序、心理服务等。使全体人员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清楚,确保在接到疫情预警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各部位能够依案快速响应,协同顺畅,避免因准备不足所带来的处置失当,为军队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时能够有效防控提供有力支撑。除此之外,要根据疫情、组织和人员变化,随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保证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执行。

2.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基础性工作,当大规模疫情爆发后,应当由基层卫勤机构在军队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而尽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1)为了追踪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及时找到所有的密切接触者,组织实施医学隔离观察,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2)查明疫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范围,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3)为搞清楚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医学研究线索。流调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按照防护标准做好医学防护,流调资料汇总要及时整理上报,为组织疫情防控提供决策参考。

[5]

2.4组织实施医学隔离观察

医学隔离观察的目的是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防止因交叉感染产生新的传染者,引发疫情扩散。因此实施医学隔离观察是基层部队应对疫情预防措施最重要的一环。当发现周边出现遭受生物武器袭击的情况后,基层卫勤机构应承担起开辟隔离观察区,组织实施医学隔离观察的任务。隔离观察对象主要为营区内有发热(体温≥37.3°C)、典型呼吸道症状或肠道症状的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还可根据营区外部的疫情传播情况,适时将医学隔离观察对象扩大为在外休假返营人员、外出执行公务归队人员,最大限度的把疫情传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保护部队战斗力。隔离观察区的划分应根据有相关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两类在外归队无症状人员进行区别划分,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无关人员严禁入内,隔离人员严禁随意走动,原则上应安排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单间隔离,如无法满足,应施行错时洗漱、使用卫生间的办法减少人员接触,安排专人送饭送水,每日定时对隔离区消毒。隔离观察内容为:每日定时监测体温、询问身体状况,如发现可疑病例及时向上级通报,医护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医学检验检查,如需后送应安排专用救护车。隔离观察的期限,应依据确定传染病类别的最长潜伏期而定,初期如未查明生物战剂的种类,可暂定为两周。

2.5分级收治确诊病例

当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时,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大批量感染患者,如仅依靠军队中心医院收治,其原有救治能力和救治资源在大批量患者突然集中负荷下会明显不足,此时可依据战时军队分级救治原则,由基层卫勤机构开设野战救护所或医学隔离观察区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先期进行收容隔离,及时确立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条件下的诊疗救治流程,及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等手段获取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疫情救治工作。把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集中留治,将筛查出超出救治能力范围的危重症患者,及时向上级医疗救治机构转运,使其集中精力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工作,对降低感染患者的危重症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2.6 指导做好医学防护

在遭受生物武器袭击后,通常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等几类,因此做好医学防护是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在完成救治工作的同时,还要指导部队进行医学防护工作。一是加强消毒:对营区环境、办公及生活区域、医疗场所中的空气、物体表面、器械等要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每日定时进行消毒,并认真做好记录,消毒方式主要有通风、喷洒化学消毒剂、使用紫外线灯照射,隔离观察人员和患者的生活垃圾、排泄物要集中收集作为医疗废弃垃圾进行回收处理;二是加强个人卫生:营区人员在室内外活动时要佩戴医用口罩,打喷嚏、咳嗽时要遮掩口鼻,避免用手揉眼睛,饭前便后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步骤洗手;三是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场所,区分防护等级,使用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相应区域时应按标准操作规范摘脱防护用品,并妥善处理使用后的污染物品,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追踪生物战剂的种类,适时组织预防性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6]

2.7组织健康宣教

因为生物武器袭击会产生大规模传染病疫情爆发,不但对人群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同时还会引发群体恐慌,极大的影响部队战斗力,因此基层卫勤机构要在平时加强对生物武器知识宣教,对普通官兵进行普及教育,使官兵对生物武器的致病原理、防护措施、紧急救治有所了解,在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时,基层卫勤机构也要迅速收集疫情相关情况,制作成各类宣教材料,及时利用网络、广播、手机等各种媒体平台对官兵进行再普及再教育,强化疫情防控知识,帮助官兵在面临突发的生物武器袭击时,能够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合理运用防护手段免受伤害,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伤亡。

2.8 加强心理疏导

遭受生物武器袭击发生大面积疫情传播的必然会引发部队人员恐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或创伤后应急障碍等相关心理卫生问题,因此正确的心理疏导意义重大。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是疫情发展至中后期,要适时组织对营区内官兵进行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安排心理医师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在做好普通官兵的心理疏导外,也要特别关注医护人员及患病官兵的心理问题,及时介入干预,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

  1. 建议

3.1 加强实战化训练

当发生生物武器袭击事件时,基层卫勤机构能否迅速响应、高效处置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平时加强实战化训练,通过训练检验紧急救治和战场环境适应能力,把能否满足保障对象需求,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外部支援,需要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支援力量,需要注意的问题搞清楚,据此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并在贴近实战背景想定下,不断创新训练方式,扎实抓好分队与整体协同训练,全方位打造出一支具有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能力的应急医疗队伍。

3.2加快信息化建设

无论是预警监测还是病例、治疗、防护资料的收集,各类统计信息及时上报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有力支撑,而目前基层卫勤机构信息化水平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很多时候相关信息还要通过公开媒体报道进行收集,各类数据统计还要依靠人工计算,严重制约了应对紧急事态发生时的决策部署时间,因此应加速信息化系统统筹建设,实现应对生物武器袭击时卫勤保障需求。

3.3 确保物资储备充足

根据所保障部队的实际,修订物资储备基数,建立应急状态下物资补充保障渠道,确保在遭受生物武器袭击情况下所需的专业卫生装备、药品、环境消杀物资及防护装备储备供应充足。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制度,装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药品、物资、耗材定期进行轮换补充,保证物资储备始终处于战备状态。

3.4注重人才保留和培养

近年来受编制体制调整、个人发展受限等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医疗、防疫人员流失断档问题较为突出,使应对生物武器袭击事件成立的应急医疗体系很难长期保持稳定,对基层卫勤保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合理利用比武、进修、院校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理论,技能及工作能力,建立起培训、使用、再培训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要关注卫生士官队伍建设,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参加执医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建立起医疗军官和医疗士官相结合的使用机制,以解决卫生人员短缺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 1马义栋,遇洪涛,吴瑜凡.生物恐怖——和平社会的潜在危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27

  1. 2江丽君,董树林.生物恐怖袭击与免疫预防[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75

  1. 3李昂,高璐.试论生物技术风险的类型[J].未来与发展,2016,(10):36

  1. 4张军勇,丁迎周,黄敬群.从抗击腺病毒实践谈医院应对生物恐袭策略[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9):528

  1. 5王志国,杨涛,丁梦江,等.武警部队营区内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策[J]. 解放军预防医杂志,2014,32(5):474

  1. 6杨勇,陈荣剑,胡炜,等.应急处置某部队聚集性发热疫情的做法与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杂志,2017,35(12):1628

  1. 7朱余,刘海亮,王海涛.基层部队卫生防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军医,2014,57(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