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将“扶贫”融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将“扶贫”融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路径探讨

夏小越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本文将从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职生《哲学与人生》课面临的教学困境,及探讨如何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融入《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进而达到“扶志”“扶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概念的同时增强中职生作为贫困群众主体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夯实脱贫可持续发展后劲。


关键词:扶贫 哲学与人生 课堂教学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有趣、有用、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编号:GXZZJG2019A052


一、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紧密联系

(一)从理论渊源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内因和外因关系等方面。而我国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中教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实践基础方面

习近平一路走来,注重实践,在不同岗位的历练,深入群众生活,切身体会到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这也使他的判断和决策都不是“摇椅上产物”。习近平也在强调“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干部到西部地区来,投入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1]。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重视实践性的哲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质属性,为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高的理论参考价值。特别是其中的消除贫困的理论。

(三)扶贫理论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1.“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扶贫问题上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的“六个精准”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扶贫问题上认真考虑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矛盾特点,矛盾双方性质和地位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对应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

2.“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2]强调内因的作用,思想的力量,这也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认为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决定事物性质和方向,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密切联系。对应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和责任担当。

3.“绿色扶贫”理念贯穿着 “运动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扶贫开发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把握平衡点,那么对立的矛盾就能达到统一,从而实现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如果扶贫开发与保护环境不可调和,则宁可保护环境,这也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3] 对应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

(四)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融入《哲学与人生》课教学的可能性

《哲学与人生》课教学内容与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根源紧密联系。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标中,理论主要围绕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大基本问题。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可以和“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扶贫要扶志、扶智相结合” “绿色扶贫”“为人民服务”等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面临的教学现实困境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而言,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多是充当了考试机制下的“收容所”,多数是那些精英教育淘汰的学业失败者。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较于高中生,多数存在者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薄弱,学识积累少的特点。而且多数学生来着县城,甚至自身就是我国扶贫对象。但学生很容易受原生家庭影响,特别在现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红”经济等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中职学生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蔓延,对社会动态的默然,对自身认知的模糊,对未来发展的迷茫更是明显。《哲学与人生》课作为思想政治的一门重要课程,常被学生简单粗暴的在意识中划分到“文化课”“大道理”“心灵鸡汤”“学了没用”的范围。而传统的《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理论太深,概念过于抽象,学生听不懂;要么理论太浅,学生觉得道理太过假大空,学生无法联系实际结合自身情况,更别提运用理论指导人生实践了,最终只会为了应付考试草草了之。使得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很难有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融入《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路径思考

要想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有效融入《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政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尝试。一是将习近平关于扶贫思想指导教学设计;二是将国家扶贫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三是将习近平“反贫困”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下将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为例,进行探究。

首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设立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加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树立爱国情感的内容。特别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加入反贫困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奋斗、自强、进取的价值观,让学生建立起有能力带领家庭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希望。其次,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大多会采用案例教学法。而我国在扶贫攻坚整条道路上已经创造了太多优秀的案例。将这些案例带入课程讲解,既生动形象,又具有说服力。例如在第一课“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导入以现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为例,试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在制定脱贫攻坚一系列政策时是充分考虑我国客观实际,一起从实际出发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客观实际”的概念、特征等知识性理论学习。为增强学生的最直观的体会,有效地将理论联系生活,介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项事务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的方法论时,结合“广西特色扶贫项目”进行介绍。学生从思考“为什么广西要推出这些扶贫产业”到思考“我的家乡有什么样的特色产业”有效激发学生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创新创业意识。最后在情感提升教学环节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依据”、“主观意识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外,为学生介绍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优秀典型人物黄文秀。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对家乡建设的使命感。

四、结语

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融入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好处,一是有效的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正在发生的社会动态及重要事件;二是扶贫攻坚政策与学生现实生活关系紧密,学生更容易理解《哲学与人生》课中抽象的知识点;三是结合时政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对国家对党的行为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支持,培养爱国情感,树立建设家乡的意识。让思政课堂将不会不再是枯燥无味又生涩的抽象理论课,而是站在现实的肩膀上抬头憧憬未来的“理想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王春云,陈旭. 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J].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20, 01:26-29.

[4]沙占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的逻辑、内涵和实践意义[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5):4-9.


作者简介:夏小越(1993.10-)女 湖南衡阳 大学本科 汉 助理讲师 研究方向:中职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