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智慧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深度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智慧课堂

张廷剑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罗针田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深掘课文是语文教学者一直关注的核心话题,如何引导学生深读文本,历来成为语文教师反思教学的关键。我将通过对一堂发人深省的阅读教学课及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呈现深度思考教学法在激发学子潜能和教材文本深掘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语文教学者常以“走进文本”作为精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开始,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位同学举起了手,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等到班级10%的同学举起了手,教师发现可以进行问题讨论了。第一,讨论的人数已经够了;第二,可以用这些先知先觉者启发哪些思考有“困难”或者懒于思考的同学。四十分钟过去了,问题与答案都一目了然,教学目标已经完成。

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会让教师们大跌眼镜。为什么学生抓不住阅读文章的主旨?为什么一部分人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而另一部分人却总是心不在焉,答不对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师总是难找课堂上的“钟子期”。看似可以归因如下:一、阅读短文不深入;二、阅读题目不仔细。“只识其字,不识其文”现象严重;更有甚者根本不去读文本,随口而答。这样的现象困扰着语文教学者。

二、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造成阅读困难的原因。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选取文本的难度影响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而阅读意愿、阅读方法和训练程度等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都有深刻的影响。而本文重点对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阅读与思考)进行反思。下面的一堂语文阅读课令语文教师们深刻反思。这是一堂由恩施市新塘乡新塘中心小学教师魏章伟执教的《牧场之国》。在这堂中,这堂课呈现了教师是如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1. 不和学生争时间。

在我们的众多讨论中,被给予重要地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让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即使在现在的课堂改革中把时间让给学生,也因为教学任务多和容量大使我们的学生并没有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魏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思考细胞都被激活了。

……

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思考好了没有呀?……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思考好,马上请你说一说(师巡视阅读情况)。

生:思考,09:00(改成过了九分钟)(十秒钟后,几位同学先后举起了手。)

师:思考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我们班有些同学学得太快了……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不要受别人的干扰,自己静静地思考,思考好了(把小手)举起来……还给你一分钟10:55(这个表达是否需要修改?)……最后一位同学把小手举起来了,11:33,(这个呢?)时间都还没到。还有三十秒,这个问题难度实在太大,不知道同学们怎么思考?点到的同学讲到哪里,其他同学的手指到哪里。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

“课文讲了什么?”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认为最容易的一个问题。往往这样的假设使教师们急于“完成”这个任务。课堂中往往是,一部分积极的学生思考快,另一部分同学永远只做课堂的沉默者。教师们也会以“优生带动后进生”这样的理论继续课堂的步伐,长此以往,一是一部分学生失去在课堂上平等学习的机会——他还没想好;二是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思考懒惰,不愿动脑筋;在这节课中,学生从9:00开始阅读与思考,观课到10:30的时候,观课者都以为魏老师会继续下一个环节,可是她选择了等待,等待哪些还没有思考好的学生。观到11:00的时候,教师们有些着急,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虽然这只是一堂课的两分钟,好像过去了一下午。这些学生会“配合”吗?会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是两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魏老师还是没有进行下一环节的意思,还要多给没有想好的同学一分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在思考了两分钟三十三秒之后,最后一位同学终于举起了手。

魏老师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每一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和平等的思考机会。思考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部分同学的事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思考这一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们在这么长的静思时间里都在做什么呢?还没有想好的学生会继续默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问题,由于老师的等待让学生不会觉得自己不做事也可以,他们不会担心思考到一半就会被打断,或者自己的思考没有意义。他们会选择主动去思考,有了思考的意愿。每一位学生想明白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久而久之,学生终能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的学生才会用心去阅读。他们在阅读与思考之间穿梭,在阅读与思考之间成长。他们在不慌不忙中深入文本。

  1.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也要扩大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要造成课堂的“一师之言”,或者“一生之言”,要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课文的理解。第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什么?”,执教者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给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

……

生:他没讲到的有哪些风景?

师:哦,说得不够具体,他是这样说的,还写了一些美丽的风景,到底是哪些风景呢?是不是? 没有说具体。你举一个例子比如说……

生:比如说第二自然段,这里说了牛很多,颜色各异,色彩不同,有的牛是黑白花牛,有的是白头黑牛,有的是白腰蓝嘴牛,都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还盖着防湿的毛毡。

师:恩,读得好,同学们看到这里没有。

生:看到了。

师:第二自然段就写了各种牛在碧绿的草原上怎样悠闲地生活。这个地方是他没讲具体的。

生丽:我觉得还有第三自然段,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飞驰到远方。

师:第三自然段还讲到了骏马,是不是?……先前的同学就直接说有美丽的风景,这两位同学就补充了各色的牛和骏马。把它说具体就更好。

……

在一位学生概括了文本主要内容之后,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他没讲到的有哪些风景?”这一问题又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先前的学生只是说了自己的阅读认识,他并不能代表其他同学的思考,后来的两位学生分别从具体的风景——第二自然段的牛群和第三自然段的骏马——说出了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地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深入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阅读认知更加具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

三、让每一位学子的思维之花绽放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降低了对于成绩的单一强调。但是成绩还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阅读文段的理解成为学习成效评判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无法理解文段。一方面,学生往往是阅而不读,读而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你可以酌情考虑用在你的这句话里)另一方面,学生读而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如下困难:一是没有思考的时间;二是心里产生畏难情绪;三是缺乏阅读与思考的修炼。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学比较中发现,教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预设往往过高。成绩优异者能达到要求,而“后进生”往往被牺牲掉了。在这堂引领课中,每个学生获得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并且获得了执教者的示范和恰如其分的指导。

执教者秉持“高要求,低基础,多示范,积能力”的方针,在课堂中提出要求,做好初学示范,给每一位同学一把衡量自己成长的尺,以培养愿思者和善思者为目标,不做揠苗助长的教师,将“慢的教育”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期待着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