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

马晋

嘉兴学院 314001


摘要:在高校中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迫切任务,同时也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为党培养和输送一批信仰坚定、忠恕任事的青年政治骨干。目前,在高校“青马工程”的培育体系中,理论教学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但是针对理论课程的主题设置,尤其是把什么样的主题作为理论教学的核心,还没有一个定论,本文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探讨“红色文化”与“青马工程”的逻辑关系,针对“青马工程”如何增效提质,加强红色育人,提出四点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红色文化;培养模式

一、“青马工程”的理论渊源

青年运动是“青马工程”的历史源头。19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十月革命后,世界格局的巨变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力急剧扩大,影响了众多青年学生。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我国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进一步结合,从而推动青年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国内矛盾和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为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党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11989年,在李大钊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议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随后,2006年,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在青年学生当中培养出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2至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正式提出,这为青马工程提供了逻辑支撑和实现载体。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这些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年理论一脉相承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逻辑延伸,使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切实结合,为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十余年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明确且坚定为党的事业和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政治站位,致力于培育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为共青团组织彰显政治性特征、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的重要工作品牌。2017年,其被列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重点项目的第一项。2018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019年,共青团中央将“青马工程”作为履行根本任务和政治责任的重要载体,科学化培养青年政治人才,突出“培养培训”并重,着力“提质扩面”,着重描绘了青年政治人才的鲜明底色。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中青联发〔2020〕5号),《意见》提出,要逐步构建覆盖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从高校青马工程实施领域深入推广至社会各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对青马工程提供了新要求、新内涵的指引,更是对新时代、新时期如何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做出了部署安排。

嘉兴是党的诞生地,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嘉兴学院作为党的诞生地大学,一直以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为己任。自2008年4月开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嘉兴学院厉剑十载,红船铸魂,通过健机制、强特色、强育成、促协同、提内涵、频监测六项举措推进青马工程深化实践。

嘉兴学院作为红船旁的大学,实施“青马工程”有其独特的优势,南湖红船政治文化资源的浓厚氛围,不仅为“青马工程”提供了思想的养分,也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骨干,优秀思想的融入和交汇。

二、“红色文化”和“青马工程”的逻辑关系

1.理论逻辑。“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高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红色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宝地,而“青马工程”的理论教学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红色文化”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显著的育人优势,“红色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还融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先进文化,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鲜活历史教材,其政治性无须质疑。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有着紧密的逻辑契合点,“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理论教育的主线内容,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制胜法宝。

2.教育优势。学校共青团以“青马工程”为依托实施“红色文化”教育优势明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在高校中团组织有着校院两级完整的组织架构,在青年学生中号召力强、影响力广。通过“青马工程”实施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四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在扩大学生受益面,搭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桥梁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青马工程”与学校所在地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的协作机制,从而形成红色资源融入“青马工程”的合力,将红色资源固化为“青马工程”的长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青马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因势而新办好一批特色课程、教学章节或专题,把“红色文化”融入“青马工程”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中去。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发展路径

1.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扩展红船精神指引下的“青马”培养资源。嘉兴学院“青马工程”始终以传承弘扬红船精神为指引。南湖红船的政治文化资源、浙江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成果,不仅为学校青马工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养分和精神土壤,也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骨干培训项目的融入和交汇。学校每年组织青马学员开展“重走一大路”、瞻仰红船活动,为每位学员编发了《红船团建系列丛书:青马工程红色教育理论读本》,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学,组织学员进行理论测评。学校长期与南湖革命纪念馆建立合作联系,将之作为红色教育拓展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学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青马工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大量优质党史研究资料。

2.理论学习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四史教育”有效的融入高校“青马工程”,切实提高了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亲和力。从全局着眼,做好合力育人与分层培养的结合,主动嵌入、做好设计,加强与相关部门、学院的协同,确定目标,推动第一、二课堂一体化开展“红色教育”的顶层设计。

3.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嘉兴学院青马工程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多维度和整体协调并行的系统培养体系,完善了“校、院、班”三级培养格局,构建了“一院一营一会”的多维平行培养体系,开设了《青年人才培养概论》全校公选课,形成了 “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课题研究”四项培养内容。建立了从“发现人——培养人——使用人”的三环流程,打通了青马工程培养成果与团组织举才荐才、党组织党员发展、培养教育间的衔接环节,实现了资源整合。建立了退出淘汰机制,增强青马工程人才培养的高标准、纯洁性、先进性。

4.培养模式内涵发展。全面推进四维体系下的“青马”培养内容。嘉兴学院在青马工程培养内容设计上,遵循四维培养内容即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示范维度。

理论维度是第一位的,也是“青马工程”的首要要求。理论教育始终在“青马工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很多高校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导致“青”有余,而“马”不足。理论、信念、价值的教育始于认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系列成果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有:马列经典原著解读、理论朗读会、专题讲座、理论研讨、红色游学、现场教学、课题研究等;其次是历史维度。开展对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学习,正确认识选择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正确认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给予中国人民的不竭精神动力和丰富内涵,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主要内容有:近现代史学习、视频教学、历史事件演绎、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或游学等;再次是实践维度。践行是“青马工程”的价值旨归,基于对理论的坚信和对历史的铭记,开展参观考察、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对外交流、出国培训等工作,让“青马工程”的育成效果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最后是示范维度。“青马工程”重在育成,实现个体的成长;“青马工程”是火种,还应有示范带动引领他人的职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峰、李广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交际》 2013年6期。

[2] 刘东海、汪慧,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逻辑、境遇与超越[J],《北京青年研究》2018年2期。

[3]新华社,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青年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2018年5月。

作者简介:马晋(1993-04),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