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1

面对过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胡静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 眉山 620860 风筝之于书中,代表着什么呢?如余光中先生诗中的邮票,抑或是遥寄相思的鸿笺,似相隔千里的嘱咐,还是像高山流水中的瑶琴。风筝的那端是你,而这头呢?那根长长的、划破手指、浸入血肉的风筝线,连接的是什么呢?是故乡,是爱情,是亲情,还是知音之情?合上书,问题随之涌来,答案却久久不得。 一本好的书,会让你产生错觉。会让你不知道作者究竟是在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是在回忆一段自己的过往。就像这本《追风筝的人》,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很多次都让我感觉是作者自己,或许也只是期间有他的影子吧。这个影子伴随着阿米尔,从故事的开篇直到结尾。 故事的开始在还是一片祥和的阿富汗,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是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兄弟。但是却有着身份的悬殊,哈桑是他的仆人,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两人一起度过很多欢乐时光,哈桑为了阿米尔可以奋不顾身,哪怕是面对阿塞夫那样的小恶魔,他依然是挺身而出,保护他的主人阿米尔。但这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阿米尔夺得冠军的风筝大赛之后,两人之间有了一道再也无法逾越的鸿沟,将之前的感情隔断。然而这道鸿沟,并非因为主仆差异所致,而是因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阿米尔面对坏人时的懦弱。也正因如此,让阿米尔有了深深地负罪感,他想解脱,想让哈桑暴打他一顿以释放他内心的愧疚,然终不可得。 在阿富汗战火四起时,阿米尔和父亲逃至美国,一个传闻可以埋葬过往的国家。往事就像月光下的阴影,在愈深的夜里,就愈发的清晰。那份愧疚,就像扎在阿米尔心头的一根刺,在脉搏跳动时,在呼吸起伏间,让他难以承受。他渴望解脱,渴望被救赎,最后他终于做出决定,离开他美国的大房子,离开他眷爱的妻子,踏上去阿富汗的路。 再次见到他父亲的挚友拉辛汗后,阿米尔得知他竟然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哈桑已经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在阿富汗。在拉辛汗的哀求下,在阿米尔内心的挣扎中,他决定深入阿富汗,带回他的侄子。几经周折,在死亡边缘徘徊后,他释怀了,并把他的侄子索拉博——一个哈桑喜欢的英雄的名字——带回了美国。最后在一段风筝的追逐中,谢幕。 作者通过阿米尔的处境变换,把故事一点点变的完整,把心结慢慢解开。看似平铺直叙的婉婉道来,却在不经意间扣人心弦,紧凑而不压抑。每个故事总有一句话让你记忆深刻,“为你,千千万万遍”。简单的七个字如印记般烙在了脑海里,又在思绪里氤氲散开,将整本书中的人和故事串联起来。在对于阿米尔来说安逸祥和的年代,哈桑对他这样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法里德对他这样说;在内心终于归于平静后,他对索拉博这样说。这是一句斩钉截铁的承诺,一段披肝沥胆的豪情,一份誓死守卫的誓言。在不经意间,就融入了这本书中。就像在阿米尔内心谴责自己时,会因他的自私懦弱而觉得他非常卑劣,却忘了那时的他也只是个孩子。会因为父亲那句“越是战乱年代,越需要高贵的品行”而肃然起敬,而没有注意到他也已身陷囹圄。会为哈桑扼腕,会因索拉娜而动情。就在这一个个人物的讲述中,讲出了阿富汗的苦难,带出了阿富汗人民的不幸,但同时也让人们看见了真正的阿富汗人民让人称赞的品性。 正如书中所说,这个世界上有坏人,彻彻底底的坏人。可同时也有那些苦难中相互扶持,心怀希望的人们。因为不同于美国人的安逸生活,所以他们更注重结果,或许是因为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太过苦痛。即便如此,他们仍未放弃。难民在坚信未来会变美好,哪怕是已被战火蹂躏的体无完肤;将军在坚信有天他能回国,虽然每月都要独自抗过生死未卜的一星期;阿米尔在坚信他能带侄子回家,即使前路无途困难重重。他们坚守信念,在他们心里都有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有人告诉过你吗?你正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句话不只是对阿米尔说的,而是对所有人。因为坚持,不论是因为什么而坚持,或许结果不会让人倾佩,可坚持的本身会。 听完这个人的故事,听他说完最后两个字“追着”的时候,仿佛眼睛在盯着远处陡然飘落的风筝。在风筝的影子下面,是追风筝的人,最显眼的是那个孩子群中的成年人。此时,我不知怎么去描述那个身影。他是已经放空自我的阿米尔,还是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付出的哈桑,亦或是每一个追着自己“风筝”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都会犯错误,甚至有一些难以抹去的伤痛。我们要去做的呢?不是沉迷于伤痛中难以自持,更不应该在过往的阴影下迷失自我,那样只会让风筝越飘越远。活在当下,活在如夏花般绚烂的当下,让风筝在希望的天空中,逆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