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聋童在美术课堂上的动手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9
/ 2

浅谈如何提高 聋童在 美术课堂上的动手 能力

李雪静

四川省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思想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不仅限于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美术课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思维能力,但动手实践能力是主要基础,就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策略方法。

关键词:聋童 美术 课堂 动手 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点明了,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以及动手习惯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做任何事的依赖思想很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且遇事胆小,缺乏勇于实践的精神。那么,想要培养聋童动手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针对聋童在美术课上如何培养其动手能力,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兴趣”引领,激发体验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聋童的特点在于有极强地好奇心强,总想对感兴趣的事物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美术课中的操作部分正是让学生可以自己去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有趣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发散性的情节思维,要结合教材深入的挖掘情景教学的各种因素,老师在语言上要多运用启发性的语言,甚至是可以对学生无法理解的事物,通过有趣的表演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课堂首先要做到有趣,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他才会充分去参与体验表达。所以,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立即捕捉到并对孩子不吝夸奖之词,让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投身到创作中。例如: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1. “材料”多样,促进操作实践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活动是美术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将物质材料和自己的主观经验加以组合,制作出对学生个人来说新颖的作品,学生因此获得了各种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对物质材料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一团棉花、零碎的纸片、绳子、树叶、彩色的绒线等,生活中每件随手可捡的物品都会引起学生摆弄的兴趣。比起单一的绘画材料,少儿更喜欢沉浸在这些物质的材料里,乐此不彼地将喜欢的材料“占为己有”,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把他们堆砌在一起。所以教师应当鼓励支持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基于此,我在聋中低段年级开展了综合材料的美术活动。例如:儿童拼贴版画的制作,教师让学生在学校里寻找各种树叶和铁丝、毛线、胶水等材料,然后通过语音或是简短的示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形状将材料粘贴到硬纸板上,一片叶子可以是一棵树,一根铁丝可以弯成山的形状,毛线可以贴成网。。。。。。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展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材料的应用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综合材料在艺术家手中被打破常规运用,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是典型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材料的材质美、肌理美。肌理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自然界的岩石、树木、土地到生活中的金属、皮革、木板等物质,都有其自身的肌理美感。在绘画中,肌理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感知材料的肌理美,并用丰富的材料媒介肌理表达自己的情感。总之,多样的材料,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在绘画制作过程中找到自信。

三、“技法”训练,提高创作能力

美术课的学习对学生描绘、表达事物的方法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若想对观察到的对象进行准确的表达,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动手进行创作。比如:儿童画的造型、勾线、纸功、裁剪、泥工等相关的技法。平时的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将动手能力强但想象力差的、想象力好但动手能力欠缺的孩子组合在一起,大家相互学习,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孩子,还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鼓励表扬中指点他们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动手制作上的相关困难。例如:上《神奇的瓦楞纸》一课中,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彩色卡纸的剪贴造型,具有一定的表达经验,然而瓦楞纸毕竟有着特殊的纹路与色彩,如何巧妙利用瓦楞纸的这些特殊性,来制作立体的实物,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精美的瓦楞纸作品,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你想用瓦楞纸做什么呢?然后就是方法引导:如何使这些瓦楞纸变成你想要的形状呢?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方法:剪一剪、撕一撕、卷一卷、折一折、戳一戳、挖一挖、粘一粘……随后一个简单的瓦楞纸作品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太神奇了!孩子们学到了这些方法,迫不及待地就要动手去试一试哪些方法对于他来说是可行的,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超出了老师原来的设想,学生因为采用了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尝试制作,课堂活动特别生动,整体的思维非常活跃,所以,一件件朴拙而又充满童趣的瓦楞纸作品跃然眼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适当的方法指导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

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改进,满足聋童的心理需求。通过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学生在表自己的观点得到小伙伴的认同,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知能力的课程,所以,老师要探究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