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9
/ 2

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索与研究

王翰晨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 710124


要:当代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大学生除了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以外,也接收到社会各界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促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逐渐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时除了注重提升其专业能力培养,也开始关注其心理状态。本文探索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后给出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期望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1958年,英国某心理学家针对心理健康给出明确定义,其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指个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个体在外在环境变化情况下不断适应环境,其心理状态会随着环境而产生变化,且心理潜能也会因此发挥出来。而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外在环境更加复杂,其每天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中部分为正向,也有部分为负向,诸多信息夹杂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下文将仔细讨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 现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总结当代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细腻了问题,其主要来源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四个方面。

从学习和生活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在经过小中高三个教育阶段以后,其能够顺利经过高考并不如到大学校园当中就已经能够证明自己比其他的学生优秀很多,但在步入到大学以后,其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日常管理不再有班主任,教学方式也采取科任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做出调整。大学生的课程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属于自由分配,一些学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解放,因此而放松了学习,但也是因为有太多自由时间,让其感觉到生活的迷茫,经常会逃课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1]。而一旦该种情况维持整个学期,其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出现挂科的情况,长期恶性循环,不仅会让其在毕业的时候无法拿到毕业证,也会因此产生明显心理落差。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独立解决,而在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需要自己清洁衣物和被褥等,生活的压力导致其分散学习精力,时间久了也会引起心理问题。

从人际交往和情感来讲,大学生当中的独生子女占比非常大,其在来高校之前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少有机会直接集体生活或者是直接和他人居住在一起,其往往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率先考虑自己,该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室友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比较紧张[2]。而大学生已经是被允许恋爱的年纪,其对爱情有诸多憧憬,但如果恋爱的过程并不如同自己所想象的一帆风顺,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情绪失调。

  1. 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策略

为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都需要做出相关调整,从问题本身出发,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情绪关注,学生也掌握自我调节方式,从而妥善解决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

高校方面,其需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测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构建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从实际情况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如果存在心理压力,可以申请心理咨询室的帮助,在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引导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3]

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做好自我调节,其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课程当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自身当下所经历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其能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来妥善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以外,大学生也需要快速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方面,注重自身文化内涵的提升,为自身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断储备专业知识,依靠自身在专业成绩方面的优秀来树立自信心,从而改善自身心理问题[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目前承受诸多压力,其不仅要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也需要承担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而互联网的发达促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驳杂,其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影响,在家庭环境继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产生自卑心理,其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个人意志也比较薄弱,一旦遭遇生活巨变,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心理“死胡同”,最终酿成悲剧发生。高校需要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并且采取思想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其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洪续, 贾淑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v.5(21):179-180.

[2]刘艳娣, 刘宁. 农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 007(007):86-87,90.

[3]梁虹.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032(007):P.53-54.

[4]周喜华, 张浅枫.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职业与健康 2020年36卷15期, 2097-2100页, ISTIC CA,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