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来过,便不曾走开——浅谈《寡人之于国也》丰富的现实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9
/ 4

孟子,来过,便不曾走开——浅谈《寡人之于国也》丰富的现实意义

孟庆莲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第一中学 161600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不仅以其出色的论辩能力傲人,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骄人,更以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感人。他的仁政理念,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的养老和社会保障意识,他的立德树人观点,即使跨越千年,依然熠熠闪光,光照千秋。“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给当今治国理政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梦的实现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积极的祓弊意义。

关键词:孟子;仁政;可持续发展思想;养老和社会保障 立德树人;不曾走开

有人说:“《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弊。”再次教授《寡人之于国也》,已至知命,似乎对它的药用价值体味得又深了一些,觉得它“愈来愈高大,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篇反映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在我看来,更是《孟子》一书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它论述了为何和如何实行“仁政”,达到至境——“王道”以一统天下的政治观点。

《寡人之于国也》有三个特色:一是孟子作为思想家带着他的研究生教育梁惠王语言之犀利露骨,二是孟子为梁惠王所描绘的香格里拉——“王道之成”图景之美丽诱人,三是孟子思想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之丰富深刻。这里仅就第三个特色,谈谈拙见。

一、“仁政”来过,重人本,稳统治,不曾走开

何谓“仁”?孟子在《孟子·尽心》中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意思是“仁”与“人”有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合而为“道”。“仁”是孟子思想的灵魂,是人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家园和生命的支撑点。施行“仁政”,获得民心,政府稳固,国家大治。

在本文中,孟子总体提出了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制民之产,使民以时;重视教化,与民同乐等“仁政”主张。

战争是“仁政”的拦路虎。战争是让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真正因素,所以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民生问题是实现“仁政”的最佳途径。只有帮助百姓解决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问题,百姓才能拥护统治。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百姓吃饱——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让百姓吃好——七十者可以食肉;让百姓穿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让百姓活人有家、死后有墓——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

“仁政”思想是极具人文情怀的。“仁政”虽然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尚武的君主们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从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当代中国大放异彩。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努力把“仁政”运用到极致。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別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正是着眼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他还要求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消除贫困,着力保障民生,使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图景指明了方向。

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无论是昔日的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还是现在取消农业税,给百姓以种粮补贴;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棚户区改造;无论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是给城镇医保,这些实实在在的仁民、惠民、保民政策,让当代中国人享受到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幸福,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活着。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过,保环境,利后人,不曾走开

孟子生活的战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那时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那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时“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如此美好的环境,照理说,孟子大可不必担心什么人为破坏了,可是孟子却有先见之明,在2300年前,竟然开始在思考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如果统治阶级不用细密的网捕捞,鱼鳖就吃不完;如果统治阶级遵从自然规律去采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在古代,网眼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才为“数罟”,细网不到池沼内捕鱼,就可以网开一面,让小鱼活下来, 长成大鱼,再繁衍生殖,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今天和明天、现在人和将来子孙都有鱼吃,同时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而如果不管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文子·上仁》),我们这一代人有的吃了,但明天呢,我们的子孙后代呢? 正像鲁迅所说:“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自己吃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鲁迅《拿来主义》)可见,如果不可持续发展,我们就会成为未来的罪人。

孟子的这一观点是无疑是很超前的,负责的。反观我们现代,为了有限的经济利益,大肆采矿,导致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由于乱砍乱伐,导致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草场破坏严重,物种灭绝;由于工业化大量燃烧煤、石油,造成了温室效应……

令人欣慰的是,党和国家乃至于世界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率先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我国紧随其后,国务院环保委于1992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确立了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1997年的十五大再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2007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开了历史先河;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两山论”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河长制全面铺开,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我国可持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十九大更是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入“十四个坚持”之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指引全社会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以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建设绿色中国,实现美丽中国。

一系列的国策引发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地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加大力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治理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加大大气污染防治,重建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辉煌的成绩。“天津桥下冰初融,洛阳陌上人不绝。”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世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养老和社会保障思想”来过,老有养,人和谐,不曾走开

《礼记·礼运篇》记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虽然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孟子却情有独钟。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方圆五亩的土地上,种上桑树,然后养蚕,缫丝,织布,缝衣。而蚕吐的丝是有限的,不能织成大量的丝绸来满足全国人穿衣愿望,而规模经营,可以满足全国用户,能随时随地穿上丝织品。而初步构成这样的养老和社会保障生态链,大概要五十年。

孟子何以如此重视养老和社会保障?因为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战争频仍,生产力极低下,科技极不发达,商品交换极其有限,地少人多,土地产出少,供不应求;即使政治清明的政府,对百姓的疾苦也是爱莫能助。所以,那时的人民,“养儿防老”是不得已的选择。当然,孟子在文中提到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与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是低水平的。但就是这样的低水平,对孟子而言,对当时而言,也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到当代中国,终于逐步实现。忆往昔,我国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沉淀后,从1951年起,养老保险制度横空出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1993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终于进入创新改革阶段;“十二五”时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实施,确立了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公共服务体系,而且部署一系列有关养老保险的重点任务。

看今朝,我国又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以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面。从物质条件来讲,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医养结合为辅助,以民办养老为补充,新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从精神条件来讲,我国不断推进环境养老建设,快速发展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等多项事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笑逐颜开,幸福写在脸上,欢乐留在心里。

有孟子指点迷津,今人便茅塞顿开。我想,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在天之灵,如果孟子真的看到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今天遍地开花,也应该含笑九泉了。

四、“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来过,重教化,增修养,不曾走开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孟子,始终把培养高尚的道德精神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他主张先富后教,让百姓吃饱了,穿暖了,然后设置庠序校以教之,这样人民便于接受。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这里,“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孝者,敬父母也;悌者,友爱兄弟也。古人在造字时,“教”何以“孝”“文”相连?我认为是要受教育者先做人,后作文。做人,首先是从孝道开始的,因为“百善孝为先”;其次“孝”也是一种文明礼仪。学校教化的目的主要在于“明人伦”,“申孝悌”,使受教育者都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终极目标也就不愁实现了。人与人互敬互爱,老年人“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幸福场景也便如期实现了。

反观当代教育,高考指挥棒频频挥动,唯分数论沉渣泛起,而哪一个不是金钱和名利惹的祸?哪一个不是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缺席导致的?学生本来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他们多么渴望做一个自由飞翔、拥有梦想的人?

  “国之政事,未有不成于学者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与国家不断丰富教育方针、坚持德育引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息息相关。

 1957年,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已成为这一阶段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提炼出了“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这两个重要思想,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大大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期人才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立德树人这一理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十八大报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十七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下来;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殚精竭虑,着眼全局,不仅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而且还提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法——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离不开立德树人教育。离开了立德树人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海市蜃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孟子把重视树人教育与天下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见其深刻的洞察力,而其朴素教育观念至今还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真真替我说出了心里话。

“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继承这样一笔巨额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后世子孙的福祉。我们要以宏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来回视祖国的传统文化;以拿来的态度、崇敬的心理,来挖掘古人思想中的优秀元素。取其精华,以为我用,并用之指导我们现实,相信一定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恕我直言,从唐末至今,如果我们认真品味我们这个民族的精魂,哪一个社会会离得开孟子的刺青? 如果我们认真回视历史,那落地生根、紧接地气的文化心理,哪一个不是孟子欲养的龙种?能把《孟子》倒背如流的杨振宁曾说“影响我最深的不是物理学,而是两千年前的孟子。”伟大的民族诞生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影响伟大的民族。“希天、希圣、希祖,立功、立德、立言”,在我的心中,孟子永远是王,是神,是圣,弘道济世,安国济邦。事了拂衣去,难藏功与名。他穿越历史长空,在人类的头顶盘旋,用犀利的目光逼视着后人:看向人民,看向道德!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孟子,来过,便不曾走开。读你,慨叹有你,敬佩也有你;想你,看山是你,看水也是你。

参考文献:

[1]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天津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3]《四书五经》(张振德主编)

[4]《毛泽东选集》 (第3卷)

[5]《邓小平文选》 (第2卷)

[6]《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完善覆盖全民社保体系》2019年12月《人民日报》

[7]《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第1期

[8]《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况及趋势》新民网2018年12月

[9]《立德树人为中国教育铸魂》光明理论网2019年11月 

  "